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http://www.64sw.com/xiaoshuo/diexuemingmo0baihuzhanshensaobahuang/read/97/122.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岭南的夏日,湿漉漉的,连风都带着一股子腥甜气,像是还没散尽的血味。
广州城头,那面残破不堪的“清”字大旗,被一个满脸硝烟痕迹的华夏军士兵一把扯下,胡乱团了团,丢进了城墙下尚未完全熄灭的余烬里。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猎猎作响的赤色军旗,上面绣着铁画银钩的“华夏”二字。
李过一身征尘未洗的铠甲,按剑立在城楼,俯瞰着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巨城。他脸上没什么喜色,只有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一种磐石般的冷硬。三个月,自韶关突入,一路摧城拔寨,与尚可喜、耿精忠那两个汉奸藩王的联军死磕,硬是用骨头和血趟平了两广。那俩祸害,一个被阵斩于乱军之中,一个想趁乱出海逃命,被水师堵回来,砍了脑袋。首级已经用石灰腌了,正准备送往武昌报捷。
“大将军,城内外残敌已清剿完毕,各部正在安民,张贴告示。”副将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带着胜利后的沙哑兴奋。
李过“嗯”了一声,目光投向更远的西南方向。云南,贵州,还有那个打着南明旗号,实则偏安一隅的沐王府…是块硬骨头么?他正思忖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背插三根红色翎羽的传令兵几乎是滚鞍下马,冲上城楼,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份密封的文书,气喘吁吁:
“报——!大将军!云南急报!沐…沐府遣使,已至武昌,向…向我华夏归附!云贵,不战而定!”
声音不高,却像一道惊雷,劈散了城头弥漫的肃杀之气。周围的将领、亲兵,全都愣住了,随即,压抑不住的欢呼声猛地炸开!
“不战而定!天佑华夏!”
李过猛地转过身,一把抓过那文书,飞快地拆开,目光如电扫过上面的字迹。确实是武昌转来的正式通报,盖着大元帅府的印鉴。沐天波…这个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南明最后一块像样的招牌,竟然就这么…降了?
他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将那文书紧紧攥在手里,指节有些发白。良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对身边同样激动不已的副将道:“传令下去,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告诉弟兄们,两广平了,云贵也拿下了!”
命令像风一样传开,整个广州城,幸存的百姓和疲惫的将士们都陷入了狂喜的浪潮。
然而李过的眉头却没有完全舒展。他走下城楼,跨上亲兵牵来的战马,在逐渐响彻全城的欢呼声中,沉声对副将吩咐:“让政治部的人立刻动起来,云贵那边,我们的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那一条,要最快速度贴出去,讲明白!要让那里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土司、苗彝兄弟,知道我们华夏军是去干什么的!”
“是!”副将凛然遵命。
几乎在李过命令下达的同时,一队精干的华夏军政工人员,已经跟着第一批进入云贵的先头部队,跋涉在滇东的崇山峻岭之间。
带队的是个年轻人,叫陈启文,原是湖广的一个穷秀才,受了华夏军的感召投笔从戎,因为认得字,懂得宣讲,很快成了政治部的骨干。他身边跟着几个老兵,还有两个本地向导。
这一路,所见触目惊心。荒芜的田地,废弃的村寨,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山民。清廷的横征暴敛,土司的层层盘剥,还有沐府为了维持他那小朝廷体面而加派的粮饷,早已将这片土地榨干。
“老乡,我们是华夏军,是来打清虏,分田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陈启文每到一处,就站在高处,用带着湖广口音的官话大声宣讲。
回应他的,大多是沉默和怀疑的目光。几十年了,王旗变幻,来的军队哪一个不是这么说?可最终,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升斗小民。
这天,他们到了一个叫做黑石寨的苗家寨子。寨子坐落在一处山坳里,看起来比沿途见过的寨子更加破败,寨墙倾颓,吊桥腐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死寂。
寨子里的人看见他们这支穿着陌生军服、扛着红旗的队伍,如同受惊的鸟兽,纷纷躲进低矮的竹楼,关紧门窗,只从缝隙里露出一双双惊惧的眼睛。
陈启文示意大家收起兵器,他和颜悦色地找到一个看起来像是头人的老者,递上干粮,耐心解释。
那老苗人头人听着,浑浊的眼睛里没有任何波澜,只是机械地点着头。
陈启文心里叹了口气,知道光靠嘴皮子没用。他让士兵们帮忙修补寨子里破损的公共设施,又拿出随身的药品,给几个生病的孩子诊治。慢慢地,一些胆大的年轻人围拢过来。
正当陈启文觉得工作有点进展时,寨子深处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声。声音越来越大,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嚎哭。
众人都是一惊。陈启文在老头人带领下,循着哭声快步走去。
哭声来自寨子边缘一栋几乎要倒塌的竹楼前。一个老汉,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穿着几乎无法蔽体的破烂苗服,跪在泥地里,双手死死抓着一把枯黄的草,仰着头,对着竹楼旁一根新立的、挂着红色布条的旗杆,发出令人心碎的哭嚎。
他哭得浑身颤抖,额头一下下磕在坚硬的地面上,渗出血迹,嘴里反复用苗语混杂着生硬的官话嘶喊着:
“来了…终于来了啊!…阿爸…阿妈…阿囡…你们看见了吗?…红旗…是我们的队伍来了啊!…报仇…能报仇了!”
陈启文快步上前,想扶起老汉。旁边一个懂官话的苗人青年,红着眼睛低声解释:“军爷,这是盘阿公…他家…唉…”
在青年断断续续的叙述和盘阿公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的哭诉中,一段惨绝人寰的往事,血淋淋地铺展在陈启文和所有华夏军士兵面前。
八年前,一队溃散的清军(很可能是吴三桂或者尚可喜部的残兵)流窜到这一带。他们闯进黑石寨,索要钱粮和女人。盘阿公当时是寨子里最出色的猎手,他带着寨民抵抗,杀了两三个清兵。清军头目勃然大怒,下令屠寨。
那是真正的人间地狱。火光冲天,哭喊震地。清兵的钢刀砍卷了刃,寨子里的青壮年被一个个砍倒,老人和孩子被推进火海…盘阿公的父母、妻子,还有他刚满十三岁、像山花一样美丽的女儿阿囡,都没能逃过毒手。他被两个清兵死死按在地上,眼睁睁看着女儿被那些畜牲拖进竹楼…事后,清兵放火烧寨,扬长而去。
盘阿公侥幸活了下来,却像是被抽走了魂魄。他每天就守在这片亲人们死难的废墟上,不说话,也不怎么吃东西,偶尔发出不像人声的哀嚎。寨子里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他总念叨…会有一支…为我们穷人做主的队伍来…会给我们报仇…”苗人青年抹着眼泪,“我们…我们都不信…这世道,哪有什么天兵天将…”
陈启文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呼吸都困难。他看着跪在地上,哭声已经变得嘶哑无力,却依旧用尽全身力气朝着红旗跪拜的盘阿公,眼眶猛地一热。
他缓缓蹲下身,没有去强行搀扶,而是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盘阿公那双枯瘦、沾满泥土和鲜血的手。老人的手冰凉,却在剧烈地颤抖。
“阿公!”陈启文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却异常清晰,响彻在寂静的寨子里,“您看着这旗!这红旗,就是我们华夏军的旗!我们就是来给您,给所有被清虏、被地主恶霸欺压的穷苦人,报仇雪恨的!我们来了,这世道,就要变了!”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周围越聚越多的苗民,那些曾经麻木、怀疑的眼神,此刻在盘阿公悲怆的哭声和陈启文铿锵的话语中,渐渐燃起了一点微弱的光。
“老乡们!兄弟姐妹们!”陈启文站起身,声音洪亮,“我们华夏军,不是以前的任何一支官兵!我们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土地改革’!把那些土司头人、地主老财霸占的土地、山林,全都分给像盘阿公这样,像你们大家一样,辛辛苦苦种地却吃不饱饭的穷苦人!从此以后,你们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粮,再也不用交那么多租子,再也不用怕官府和清兵来抢!”
他每说一句,底下苗民的眼神就亮一分。当听到“分土地”时,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窃窃私语声越来越大。
“真的…真的分地?”
“种自己的地…不用交租?”
盘阿公似乎也听懂了,他停止了嚎哭,抬起头,浑浊的泪眼死死盯着陈启文,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陈启文重重点头,斩钉截铁:“千真万确!这是我们大元帅府定下的铁律!告示马上就贴到每个寨子!我们还会组织农会,帮大家丈量土地,主持公道!谁敢阻拦,我们华夏军的枪炮,绝不答应!”
“华夏军万岁!”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紧接着,如同积蓄已久的山洪爆发,整个黑石寨沸腾了!
“分田地!有活路了!”
“感谢华夏军!感谢大元帅!”
苗民们用汉语、用苗语,尽情地呼喊着,许多人相拥而泣,更多的人则涌向陈启文和他的战友们,想要摸摸他们的军装,拉拉他们的手。
盘阿公在那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他不再哭泣,而是挣扎着,在陈启文和那苗人青年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佝偻的腰背,似乎挺直了一些。他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在滇东南风中猎猎飘扬的红旗,眼神里,那死寂多年的灰烬中,终于跳动起一丝微弱却顽强的火苗。
他转向陈启文,用尽全身力气,行了一个苗家最庄重的大礼。
陈启文赶紧扶住他,看着眼前这张饱经风霜、泪痕未干却重新焕发出生气的脸,看着周围如同获得新生般的苗民,一股滚烫的热流在他胸中激荡。
这,就是他们为之征战、为之流血牺牲的意义!
消息像长了翅膀,随着华夏军政工人员的脚步,随着获得土地的贫苦农民的笑脸,飞遍云贵高原的千山万壑。归附的沐府,很快被置于华夏军的有效管理之下,旧有的秩序正在被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洪流冲垮、重塑。
一面面红旗,插上了村寨的门口,插上了田埂地头,也插在了万千像盘阿公一样,曾经绝望、如今却满怀希望的心上。
岭南已定,云贵归心。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伴随着土地改革的春风,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不可阻挡地降临。
广州城头,那面残破不堪的“清”字大旗,被一个满脸硝烟痕迹的华夏军士兵一把扯下,胡乱团了团,丢进了城墙下尚未完全熄灭的余烬里。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猎猎作响的赤色军旗,上面绣着铁画银钩的“华夏”二字。
李过一身征尘未洗的铠甲,按剑立在城楼,俯瞰着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的巨城。他脸上没什么喜色,只有深不见底的疲惫和一种磐石般的冷硬。三个月,自韶关突入,一路摧城拔寨,与尚可喜、耿精忠那两个汉奸藩王的联军死磕,硬是用骨头和血趟平了两广。那俩祸害,一个被阵斩于乱军之中,一个想趁乱出海逃命,被水师堵回来,砍了脑袋。首级已经用石灰腌了,正准备送往武昌报捷。
“大将军,城内外残敌已清剿完毕,各部正在安民,张贴告示。”副将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带着胜利后的沙哑兴奋。
李过“嗯”了一声,目光投向更远的西南方向。云南,贵州,还有那个打着南明旗号,实则偏安一隅的沐王府…是块硬骨头么?他正思忖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背插三根红色翎羽的传令兵几乎是滚鞍下马,冲上城楼,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份密封的文书,气喘吁吁:
“报——!大将军!云南急报!沐…沐府遣使,已至武昌,向…向我华夏归附!云贵,不战而定!”
声音不高,却像一道惊雷,劈散了城头弥漫的肃杀之气。周围的将领、亲兵,全都愣住了,随即,压抑不住的欢呼声猛地炸开!
“不战而定!天佑华夏!”
李过猛地转过身,一把抓过那文书,飞快地拆开,目光如电扫过上面的字迹。确实是武昌转来的正式通报,盖着大元帅府的印鉴。沐天波…这个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南明最后一块像样的招牌,竟然就这么…降了?
他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将那文书紧紧攥在手里,指节有些发白。良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对身边同样激动不已的副将道:“传令下去,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告诉弟兄们,两广平了,云贵也拿下了!”
命令像风一样传开,整个广州城,幸存的百姓和疲惫的将士们都陷入了狂喜的浪潮。
然而李过的眉头却没有完全舒展。他走下城楼,跨上亲兵牵来的战马,在逐渐响彻全城的欢呼声中,沉声对副将吩咐:“让政治部的人立刻动起来,云贵那边,我们的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那一条,要最快速度贴出去,讲明白!要让那里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土司、苗彝兄弟,知道我们华夏军是去干什么的!”
“是!”副将凛然遵命。
几乎在李过命令下达的同时,一队精干的华夏军政工人员,已经跟着第一批进入云贵的先头部队,跋涉在滇东的崇山峻岭之间。
带队的是个年轻人,叫陈启文,原是湖广的一个穷秀才,受了华夏军的感召投笔从戎,因为认得字,懂得宣讲,很快成了政治部的骨干。他身边跟着几个老兵,还有两个本地向导。
这一路,所见触目惊心。荒芜的田地,废弃的村寨,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山民。清廷的横征暴敛,土司的层层盘剥,还有沐府为了维持他那小朝廷体面而加派的粮饷,早已将这片土地榨干。
“老乡,我们是华夏军,是来打清虏,分田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陈启文每到一处,就站在高处,用带着湖广口音的官话大声宣讲。
回应他的,大多是沉默和怀疑的目光。几十年了,王旗变幻,来的军队哪一个不是这么说?可最终,苦的还是他们这些升斗小民。
这天,他们到了一个叫做黑石寨的苗家寨子。寨子坐落在一处山坳里,看起来比沿途见过的寨子更加破败,寨墙倾颓,吊桥腐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死寂。
寨子里的人看见他们这支穿着陌生军服、扛着红旗的队伍,如同受惊的鸟兽,纷纷躲进低矮的竹楼,关紧门窗,只从缝隙里露出一双双惊惧的眼睛。
陈启文示意大家收起兵器,他和颜悦色地找到一个看起来像是头人的老者,递上干粮,耐心解释。
那老苗人头人听着,浑浊的眼睛里没有任何波澜,只是机械地点着头。
陈启文心里叹了口气,知道光靠嘴皮子没用。他让士兵们帮忙修补寨子里破损的公共设施,又拿出随身的药品,给几个生病的孩子诊治。慢慢地,一些胆大的年轻人围拢过来。
正当陈启文觉得工作有点进展时,寨子深处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呜咽声。声音越来越大,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嚎哭。
众人都是一惊。陈启文在老头人带领下,循着哭声快步走去。
哭声来自寨子边缘一栋几乎要倒塌的竹楼前。一个老汉,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穿着几乎无法蔽体的破烂苗服,跪在泥地里,双手死死抓着一把枯黄的草,仰着头,对着竹楼旁一根新立的、挂着红色布条的旗杆,发出令人心碎的哭嚎。
他哭得浑身颤抖,额头一下下磕在坚硬的地面上,渗出血迹,嘴里反复用苗语混杂着生硬的官话嘶喊着:
“来了…终于来了啊!…阿爸…阿妈…阿囡…你们看见了吗?…红旗…是我们的队伍来了啊!…报仇…能报仇了!”
陈启文快步上前,想扶起老汉。旁边一个懂官话的苗人青年,红着眼睛低声解释:“军爷,这是盘阿公…他家…唉…”
在青年断断续续的叙述和盘阿公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的哭诉中,一段惨绝人寰的往事,血淋淋地铺展在陈启文和所有华夏军士兵面前。
八年前,一队溃散的清军(很可能是吴三桂或者尚可喜部的残兵)流窜到这一带。他们闯进黑石寨,索要钱粮和女人。盘阿公当时是寨子里最出色的猎手,他带着寨民抵抗,杀了两三个清兵。清军头目勃然大怒,下令屠寨。
那是真正的人间地狱。火光冲天,哭喊震地。清兵的钢刀砍卷了刃,寨子里的青壮年被一个个砍倒,老人和孩子被推进火海…盘阿公的父母、妻子,还有他刚满十三岁、像山花一样美丽的女儿阿囡,都没能逃过毒手。他被两个清兵死死按在地上,眼睁睁看着女儿被那些畜牲拖进竹楼…事后,清兵放火烧寨,扬长而去。
盘阿公侥幸活了下来,却像是被抽走了魂魄。他每天就守在这片亲人们死难的废墟上,不说话,也不怎么吃东西,偶尔发出不像人声的哀嚎。寨子里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他总念叨…会有一支…为我们穷人做主的队伍来…会给我们报仇…”苗人青年抹着眼泪,“我们…我们都不信…这世道,哪有什么天兵天将…”
陈启文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呼吸都困难。他看着跪在地上,哭声已经变得嘶哑无力,却依旧用尽全身力气朝着红旗跪拜的盘阿公,眼眶猛地一热。
他缓缓蹲下身,没有去强行搀扶,而是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盘阿公那双枯瘦、沾满泥土和鲜血的手。老人的手冰凉,却在剧烈地颤抖。
“阿公!”陈启文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却异常清晰,响彻在寂静的寨子里,“您看着这旗!这红旗,就是我们华夏军的旗!我们就是来给您,给所有被清虏、被地主恶霸欺压的穷苦人,报仇雪恨的!我们来了,这世道,就要变了!”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周围越聚越多的苗民,那些曾经麻木、怀疑的眼神,此刻在盘阿公悲怆的哭声和陈启文铿锵的话语中,渐渐燃起了一点微弱的光。
“老乡们!兄弟姐妹们!”陈启文站起身,声音洪亮,“我们华夏军,不是以前的任何一支官兵!我们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土地改革’!把那些土司头人、地主老财霸占的土地、山林,全都分给像盘阿公这样,像你们大家一样,辛辛苦苦种地却吃不饱饭的穷苦人!从此以后,你们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粮,再也不用交那么多租子,再也不用怕官府和清兵来抢!”
他每说一句,底下苗民的眼神就亮一分。当听到“分土地”时,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窃窃私语声越来越大。
“真的…真的分地?”
“种自己的地…不用交租?”
盘阿公似乎也听懂了,他停止了嚎哭,抬起头,浑浊的泪眼死死盯着陈启文,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陈启文重重点头,斩钉截铁:“千真万确!这是我们大元帅府定下的铁律!告示马上就贴到每个寨子!我们还会组织农会,帮大家丈量土地,主持公道!谁敢阻拦,我们华夏军的枪炮,绝不答应!”
“华夏军万岁!”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紧接着,如同积蓄已久的山洪爆发,整个黑石寨沸腾了!
“分田地!有活路了!”
“感谢华夏军!感谢大元帅!”
苗民们用汉语、用苗语,尽情地呼喊着,许多人相拥而泣,更多的人则涌向陈启文和他的战友们,想要摸摸他们的军装,拉拉他们的手。
盘阿公在那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他不再哭泣,而是挣扎着,在陈启文和那苗人青年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佝偻的腰背,似乎挺直了一些。他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在滇东南风中猎猎飘扬的红旗,眼神里,那死寂多年的灰烬中,终于跳动起一丝微弱却顽强的火苗。
他转向陈启文,用尽全身力气,行了一个苗家最庄重的大礼。
陈启文赶紧扶住他,看着眼前这张饱经风霜、泪痕未干却重新焕发出生气的脸,看着周围如同获得新生般的苗民,一股滚烫的热流在他胸中激荡。
这,就是他们为之征战、为之流血牺牲的意义!
消息像长了翅膀,随着华夏军政工人员的脚步,随着获得土地的贫苦农民的笑脸,飞遍云贵高原的千山万壑。归附的沐府,很快被置于华夏军的有效管理之下,旧有的秩序正在被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洪流冲垮、重塑。
一面面红旗,插上了村寨的门口,插上了田埂地头,也插在了万千像盘阿公一样,曾经绝望、如今却满怀希望的心上。
岭南已定,云贵归心。一个崭新的时代,正伴随着土地改革的春风,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不可阻挡地降临。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diexuemingmo0baihuzhanshensaobahuang/read/97/122.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