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影” 凭才学获信


小说:凤凰展翅  作者:苦恋文字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凤凰展翅 http://www.64sw.com/xiaoshuo/fenghuangzhanchi/read/97/76.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节点二二 ↓
        宣和三年暮春,宣城的雨总带着三分黏腻的潮气,将青石板路浸得发亮。“影” 背着半旧的青布书箧,站在宣州府衙外的石狮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箧角上磨出的毛边 —— 那是他从临安一路南下时,被车轮碾过、被渡船上的麻绳勒出的痕迹,也是他半生颠沛的印记。彼时他还未以 “影” 为号,旁人只唤他 “苏生”,一个带着江南口音,却在眉宇间藏着几分北方硬朗的读书人。

    府衙朱红大门敞开着,往来的吏员身着青衫,步履匆匆,偶尔有佩着铜印的官员走过,腰间的革带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影” 深吸一口气,将怀中那封推荐信又按了按 —— 那是他在临安时,曾受业的太学博士周邦彦亲笔所书,信中只寥寥数语,却点出他 “通律历、善算学,尤精漕运利弊之析”。可他心里清楚,在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年月,若无科举功名傍身,纵有满腹才学,也不过是 “野有遗贤” 的一句空谈,能否被宣州府接纳,仍是未知。

    负责接待的是府衙司户参军李默,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官员,眼角堆着细纹,看人时总带着几分审视的锐利。他接过 “影” 递来的推荐信,指尖在信笺上顿了顿,目光扫过 “影” 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衫,语气平淡:“周博士的信倒是分量足,可宣州府不养闲人。苏生既说通律历、善算学,不知近日可否为府里解一桩难题?”

    “影” 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官员们惯用的 “试才” 手段,当下拱手应道:“愿闻其详,若有浅见,定当尽述。”

    李默引着他穿过两道回廊,来到司户参军的值房。案上摊着一叠账簿,最上面的一页写着 “宣州漕运四月收支清册”,旁边还放着几张画着河道的图纸。“你看,” 李默指着账簿上的数字,眉头微蹙,“今年四月,从芜湖运粮至宣城,原定耗损率是三成,可实际耗损却到了四成五。账房查了半月,只说是‘水阻船迟,粮米霉变’,可往年同期也有雨汛,耗损从没过三成五。若找不出症结,下月漕粮再出问题,知府大人那里,我可没法交代。”

    “影” 俯身细看账簿,指尖顺着数字一行行划过:四月初五发船,共二十艘粮船,每船载粮五百石;四月十二抵宣,实收粮米七千六百五十石 —— 算下来,二十艘船本该实收一万石,竟少了两千三百五十石。他又拿起河道图纸,目光落在芜湖至宣城段的 “青弋江转弯处”,那里被人用朱笔圈了个圈,旁边注着 “浅滩,需纤夫牵引”。

    “李参军,”“影” 抬眼时,眼中已没了初时的拘谨,“敢问四月初五发船时,青弋江的水位比往年同期高还是低?纤夫的工钱,是按‘趟’算,还是按‘日’算?”

    李默愣了愣,显然没料到他会问这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沉吟片刻后答道:“今年春雨多,水位比往年高两尺;纤夫工钱是按‘趟’算,每船一趟给三百文,二十艘船就是六贯钱。”

    “影” 指尖在图纸上的浅滩处一点:“问题便在这里。水位高两尺,浅滩本可通航,无需纤夫牵引 —— 可账房仍支了六贯纤夫工钱,这是其一。” 他又翻到账簿后页的 “损耗登记”,指着其中一条,“四月初十,有三艘船报‘霉变粮米各五十石’,可霉变粮米需有‘监守官签字的勘验记录’,这三艘船的记录却只写了‘已验’,无监守官署名,这是其二。”

    李默凑过去一看,果然如 “影” 所说 —— 纤夫工钱那一项,只写了 “支六贯”,未附 “派工明细”;三艘船的霉变记录,确实没有监守官的签字。他猛地拍了下案:“好个疏漏!我竟没注意到这些!” 可随即又皱起眉,“可即便如此,也差不了两千三百五十石啊?”

    “影” 又翻到 “起运前验粮” 那一页:“起运时,每船五百石,是‘概量’还是‘细量’?” 所谓 “概量”,是用大斗粗略估算;“细量” 则是用标准斗逐斗称量。李默回忆了一下:“今年粮紧,知府大人特意吩咐要‘细量’,可账房这里写的是‘概量’—— 难道……”

    “正是。”“影” 点头,“若按‘概量’算,每船实际装粮可能只有四百八十石,二十艘船就是九千六百石;再减去虚报的纤夫工钱对应的‘虚耗’—— 纤夫本不用雇,这笔钱极可能被经手人私吞,折算成粮米,约两百石;最后,那三艘船的霉变粮米,恐怕是‘以次充好’,将劣质粮米混入损耗,实际损耗最多五十石。算下来,九千六百石减两百石减五十石,正好是九千三百五十石,可账房实收七千六百五十石 —— 剩下的一千七百石,大概率是在卸船时被人‘抽梁换柱’,用空船或半满的船冒充满船,瞒报了数量。”

    这番分析下来,李默早已收起了最初的轻视,看向 “影” 的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苏生这番推算,条理清晰,句句在理!我这就禀告知府大人,彻查此事!”

    不出三日,知府王彦便召了 “影” 去见。王彦是绍兴年间的进士,为官清廉,却因不擅 “细务”,常被账目的琐碎事困扰。听闻 “影” 仅凭账簿和图纸便找出了漕运损耗的症结,他当即让 “影” 在府衙暂留,协助李默整顿漕运账目。

    “影” 也不推辞,每日天不亮便到府衙,将历年的漕运账簿一一整理归类。他发现,宣州漕运的问题远不止 “虚报损耗”—— 有的年份,运粮船明明走了 “近道”,却按 “远道” 的里程报销运费;有的时候,同一批粮米,竟被重复登记 “起运” 和 “实收”,制造 “粮食盈余” 的假象。为了厘清这些乱象,“影” 独创了一套 “双线核对法”:一条线按 “时间”,记录粮船的 “起运日、途经日、抵岸日”,确保行**实;另一条线按 “数量”,记录 “起运量、途中损耗量、实收量”,并要求每一步都有 “监守官、船夫、卸粮官” 三方签字,缺一不可。

    这套方法推行不过半月,宣州漕运的账目便清晰了许多。王彦看在眼里,对 “影” 愈发信任,不仅让他参与 “秋粮征收” 的筹划,还允许他列席府衙的 “议事会”—— 要知道,列席议事会的,多是从七品以上的官员,而 “影” 此时还只是个 “无品阶的幕僚”。

    可 “影” 并未因此自满。他知道,要真正在宣城立足,光靠算学和账目的本事还不够,还需在 “民生实事” 上拿出成绩。彼时宣州下辖的宁国县,正闹 “蝗灾”,蝗虫啃食禾苗,百姓颗粒无收,纷纷逃往宣城城内避难。知府王彦急得团团转,召集官员商议对策,有人说 “祭天祈福”,有人说 “派兵捕蝗”,却都无切实可行的办法。

    “影” 在议事会上沉默了许久,待众人争论过后,才缓缓开口:“祭天无用,派兵捕蝗效率太低。晚辈倒有一法,可试之。”

    王彦连忙道:“苏生但说无妨。”

    “影” 道:“蝗虫怕‘烟’和‘水’,可令百姓在田埂间挖‘浅沟’,沟中注水;再在田边堆‘干草’,待蝗虫聚集时,点燃干草,用浓烟将蝗虫驱入浅沟,使其溺水而亡。另外,蝗虫的幼虫‘蝻’,多藏在草根下,可组织百姓‘掘地三尺’,搜捕蝻虫,每捕一斤蝻虫,官府赏钱十文 —— 如此,既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又能从根源上减少蝗虫数量。”

    众人听了,都觉得此法可行。王彦当即下令,让宁国县按 “影” 的方法施行,同时让 “影” 前往宁国县,协助县令督导。“影” 领命后,即刻动身,一路快马加鞭赶到宁国县。他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先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 “挖浅沟、堆干草” 的方法,又跟百姓讲解 “捕蝻虫换赏钱” 的政策。

    起初,百姓们还有些犹豫 —— 往年官府也让他们捕蝗,却从未给过赏钱,生怕这次又是 “空头支票”。“影” 便从县衙支取了五百贯钱,在田间设了 “收虫点”,百姓捕到蝻虫,当场称重、当场给钱。有个老农捕了十斤蝻虫,拿到一百文钱,喜滋滋地说:“这比种地还划算!” 消息传开,百姓们纷纷扛起锄头、拿着竹筐,涌到田里捕蝗。

    短短十日,宁国县的蝗灾便得到了控制。待王彦派人来巡查时,田里的禾苗已重新抽出新芽,百姓们也陆续从宣城返回了家乡。王彦得知后,对 “影” 更是赞不绝口,在给朝廷的 “政绩奏疏” 中,特意提到了 “幕僚苏生献策平蝗灾,功不可没”。

    经此一事,“影” 在宣城官员中的名声彻底传开。不仅王彦、李默对他信任有加,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通判张九成,也时常找他探讨 “税法改革” 的问题。张九成是个务实的官员,一直觉得宣州的 “茶税” 征收不合理 —— 茶农按 “亩” 缴税,不管收成好坏,都要缴固定的税,导致许多茶农因 “欠税” 而弃田逃亡。

    “影” 听了张九成的困惑,便跟着他去了宣州的茶乡 —— 泾县。在泾县,“影” 走访了数十户茶农,发现茶农的收成差异极大:有的茶农种的是 “早茶”,三月便可采摘,亩产茶叶二十斤;有的种的是 “晚茶”,五月才采摘,亩产茶叶不过十斤;还有的茶农因 “茶园缺水”,亩产甚至不足五斤。若按 “亩” 缴税,早茶农缴得起,晚茶农和缺水的茶农便只能 “逃税”。

    “张通判,”“影” 在泾县住了三日后,对张九成说,“茶税当按‘实际产量’征收,而非‘亩数’。可令茶农在采摘前,向县衙‘报备茶园面积、茶种’,县衙派‘勘茶官’实地勘验,估算‘预计产量’;待茶叶采摘后,茶农按‘实际卖出的茶叶数量’缴税,多退少补。同时,对‘缺水茶园’,可免半年税,鼓励茶农修水利。”

    张九成觉得此法可行,便联合 “影” 一起,起草了《宣州茶税改革疏》,呈给知府王彦。王彦看后,当即批准在泾县试点。试点三个月后,泾县的茶税不仅没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三成 —— 因为之前逃税的茶农,都主动回来缴税了;而修水利的茶农,也因 “免半年税” 的政策,积极性大增。

    此事过后,“影” 在宣城官员中的地位愈发稳固。王彦不仅给了他 “从九品司书” 的品阶,还让他 “总领宣州府的财税、漕运、农桑事宜”—— 这意味着,“影” 已真正接近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知府以下,最受信任的官员之一。

    宣和三年冬至,宣城下了一场大雪。府衙内摆了宴席,王彦、张九成、李默等官员都在座,“影” 也被请在了主位旁。酒过三巡,王彦举起酒杯,对众人说:“若不是苏生(此时 “影” 仍未用 “影” 为号),宣州的漕运仍是一笔糊涂账,蝗灾也不知要闹到何时,茶税改革更是无从谈起。苏生凭才学获信,实至名归!”

    张九成也附和道:“苏生不仅有才,更难得的是‘务实’—— 不尚空谈,只重实效,这才是为官者该有的样子。”

    “影” 起身回敬,杯中酒映着烛火,泛起暖黄的光。他想起半年前,自己还在府衙外的石狮旁忐忑不安,如今却能与宣城的核心官员同席议事 —— 这一切,不是靠关系,不是靠钻营,而是靠自己的才学,靠一次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席间,李默忽然问:“苏生,你既有如此才学,为何不参加科举?若中了进士,前途不可限量啊。”

    “影” 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笑道:“科举虽好,可眼下宣州有漕运、农桑、财税的诸多事要做,这些事关系到百姓生计,比科举名次更要紧。”

    众人听了,都对他多了几分敬重 —— 在这个人人都想通过科举 “一步登天” 的时代,“影” 却愿沉下心来,做这些 “琐碎的实务”,这份胸襟,实属难得。

    从那以后,“影” 在宣城的名声越来越响。百姓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府衙里有个 “苏司书”,能算清糊涂账,能治蝗灾,能让茶农缴得起税,便私下里称他为 “影”—— 意为 “如影随形,护佑百姓”。久而久之,“影” 这个号,便取代了他的真名,成了宣城官员和百姓口中最亲切的称呼。

    宣和四年春,朝廷派 “转运使” 来宣城巡查。转运使是掌管一路财税的高官,向来以 “严苛” 著称。他到宣城后,第一件事便是查漕运账目 —— 往年,宣城的漕运账目总是 “漏洞百出”,转运使一来,官员们便人心惶惶。可这次,“影” 将整理好的账目呈上去,每一笔收支都有 “三方签字”,每一次损耗都有 “勘验记录”,转运使查了三天,竟没找出一丝错漏。

    随后,转运使又去了宁国县和泾县,查看蝗灾后的农田和茶税改革的情况。宁国县的百姓告诉转运使,若不是 “影” 大人的法子,他们去年就要饿死了;泾县的茶农则说,“影” 大人的茶税改革,让他们能安心种茶了。

    转运使回到宣城后,对知府王彦说:“宣州有‘影’这样的人才,是百姓之福,也是朝廷之幸。此人虽无进士功名,却有经世济民之才,当重用。”

    不久后,朝廷的调令便到了 —— 升 “影” 为 “宣州通判”,从七品,协助知府掌管宣州的行政、司法事宜。至此,“影” 凭借出众的才学,不仅得到了宣城部分官员的信任,更真正进入了宣城的权力核心,成为了能左右宣州政务的重要官员。

    那一日,“影” 站在宣州府衙的回廊上,看着庭院里抽芽的柳树,想起自己初到宣城时的模样。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 “算学” 的精通,对 “实务” 的钻研,对 “百姓” 的体恤 —— 这些,便是他的 “才学”,也是他能获得信任、接近权力核心的根本。而他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用这份权力,为宣城的百姓做更多实事,让这份 “信任”,不被辜负。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凤凰展翅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fenghuangzhanchi/read/97/76.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