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凤凰展翅 http://www.64sw.com/xiaoshuo/fenghuangzhanchi/read/97/93.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宣和四年十一月十八,宣城的晨雾刚被暖阳驱散,李嵩便被窗外的喧闹声惊醒。他披衣走到窗边,撩起纱帘一看 —— 驿馆外的街道上,百姓们推着装满农具的独轮车,扛着新收割的稻谷,正朝着城外的农田走去,脸上带着笑意,偶尔还能听到孩童追着牛车奔跑的笑声。
“大人醒了?” 门外传来侍从的声音,“赵郡主已在驿馆外等候,说今日要带大人去看看宣城的农耕与工坊,让大人了解百姓的生计。”
李嵩心中一动 —— 昨日他试探着提及想看 “民生实务”,赵玥今日便主动安排,是想主动展示,还是另有算计?他整理好官袍,快步走出驿馆,果然见赵玥身着常服,站在马车旁等候,身后还跟着几名吏员,手中提着笔墨纸砚,似要记录沿途见闻。
“李大人昨夜歇息得可好?” 赵玥笑着迎上前,语气依旧恭敬,“今日天气晴好,正好带大人看看宣城的农田与工坊,也让大人知道,百姓们能安稳生活,全靠朝廷的庇护与抗金的成果。”
李嵩点头,顺势登上马车:“有劳郡主费心,本官也想看看,宣城如何在战火后恢复民生。”
马车驶出城门,朝着城东的农田方向驶去。越往城外走,农田的景象越清晰 —— 成片的稻田里,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几名农夫正挥舞着镰刀收割,旁边的田埂上,妇人与孩童们忙着将收割的稻谷捆扎好,装上牛车;远处的水塘边,几名渔民正划着小船撒网,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大人您看,” 赵玥指着远处一片开垦的新田,“这片田原本是金军过境时毁坏的荒地,战后我们组织士兵与百姓一起开垦,还修建了水渠,引青弋江的水灌溉,如今已能种出高产的稻谷。今年秋粮收成不错,除去百姓自用,还能储备不少作为军粮。”
李嵩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新田边缘修着整齐的水渠,水流顺着渠沟缓缓流入田中,几名吏员正拿着账簿,在田边记录收成。他忍不住问道:“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所需人力物力想必不少,宣城是如何统筹的?”
“全靠百姓自愿与士兵协助。” 赵玥笑着解释,“百姓们知道,只有田地丰收,才能吃饱饭,才能抵御金军;士兵们也愿意帮忙,他们大多是本地子弟,守护家园就是守护自己的田地。我们还制定了‘粮税减免’政策,开垦新田的百姓,前两年只需缴纳三成粮税,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说话间,马车停在一片农田旁。赵玥与李嵩走下车,一名老农看到赵玥,立刻放下手中的镰刀,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笑容:“郡主来了!今年这稻子长得好,多亏了您让人修的水渠,不然今年旱季,这稻子早就枯死了!”
“王老伯客气了,” 赵玥笑着回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位是朝廷派来的李大人,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收成。”
王老伯立刻对着李嵩躬身行礼:“见过李大人!大人要是早来几日,还能尝尝咱们新煮的米饭,香甜得很!如今咱们宣城安全了,收成也好了,这都是托了朝廷与郡主的福啊!”
李嵩连忙扶起老农,目光扫过周围的百姓 —— 他们看到赵玥时,眼中满是感激与敬重,提起抗金与收成,更是滔滔不绝,言语间全是对宣城现状的满意。他心中暗暗惊讶:赵玥竟能让百姓如此信服,这份民心,可不是靠虚情假意能换来的。
离开农田,马车又驶向城西的工坊区。刚靠近工坊,便能听到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与 “嗡嗡” 的纺纱声。工坊区整齐地划分成不同区域:铁匠铺、织布坊、木工坊、制革坊,每个工坊外都挂着招牌,工匠们穿着统一的布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的铁匠铺,” 赵玥带着李嵩走进一间铁匠铺,铺内火光熊熊,几名铁匠正挥舞着铁锤,打造着长枪与箭头,“这些工匠大多是战乱时流离失所的手艺人,我们收留了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处与粮食,他们便愿意为抗金打造兵器与农具。如今这里每日能打造长枪五十杆、箭头两百支,既能满足军队需求,也能卖给百姓农具。”
李嵩走到铁匠身边,拿起一支刚打造好的长枪,掂量了一下 —— 枪杆坚硬,枪头锋利,比他在临安看到的普通兵器还要精良。“这些兵器的质量,竟不输朝廷军器监打造的。” 他忍不住赞叹道。
“大人过奖了,” 赵玥笑着说,“我们的工匠经验丰富,只是缺乏优质的铁矿,若是朝廷能拨付些铁矿,我们还能打造出更好的兵器。” 她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 “需求”,实则是在暗示宣城的军工能力,并非 “不堪一击”。
随后,他们又参观了织布坊与木工坊。织布坊内,几十台织机同时运作,工匠们织出的棉布质地细密,颜色鲜亮;木工坊内,工匠们正在打造战船的零部件,木屑纷飞,几名吏员拿着图纸,仔细核对尺寸。“这些战船零部件,是为水师新造的战船准备的,” 赵玥解释道,“我们的木工坊能打造战船的龙骨与船桨,再配合铁匠铺打造的铁件,一艘新战船只需一个月便能完工。”
李嵩心中愈发震惊 —— 他原以为宣城的工坊只是小打小闹,没想到竟能自主打造兵器与战船零部件,这样的军工能力,已远超他的预期。
离开工坊区时,已是午时。赵玥带着李嵩返回城内,在一家百姓开的小饭馆用餐。饭馆不大,却干净整洁,老板看到赵玥,立刻热情地迎上来:“郡主来了!还是老样子,要一碗青菜豆腐汤与两个白面馒头?”
“今日有客人,” 赵玥笑着指了指李嵩,“给我们上几道你们这儿的特色菜,再来两碗米饭。”
老板应了声,快步走进后厨。不一会儿,几道菜便端了上来:炒青菜、豆腐羹、腊肉炒笋、清蒸鱼,都是寻常百姓家的菜肴,却做得香气扑鼻。李嵩尝了一口腊肉炒笋,笋脆肉香,味道竟比府衙的宴席还要鲜美。
“这腊肉是百姓自家腌的,笋是山上挖的,” 赵玥一边吃饭,一边说道,“如今宣城安定了,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了,饭馆、商铺也多了起来,大家都盼着能一直这样安稳下去,不再受战火侵扰。”
李嵩放下筷子,看着饭馆内其他食客 —— 他们大多是普通百姓与士兵,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谈论着收成与抗金,气氛融洽。他突然明白,赵玥带他看农耕、工坊,甚至来百姓饭馆吃饭,并非只是展示民生,更是在展示宣城的 “凝聚力”—— 百姓与士兵同心,工匠与官府协力,这样的根据地,绝非轻易能撼动的。
下午,赵玥又带着李嵩前往城外的练兵场。与昨日不同,今日的练兵场格外热闹 —— 三千名士兵分成不同队列,有的练习刺杀,有的练习射箭,有的练习骑兵冲锋,呐喊声震天动地。
“这是我们的主力部队,” 赵玥指着正在练习刺杀的士兵,“他们大多是经历过实战的老兵,战斗力较强;那边是新招募的预备役士兵,正在练习基础的格斗技巧。”
李嵩走到射箭区,只见一名士兵拉满长弓,箭矢 “嗖” 地一声射出,精准地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紧接着,其他士兵也纷纷射箭,箭无虚发,靶心处很快便插满了箭矢。“这样的箭术,寻常军队怕是难以企及。” 李嵩忍不住说道。
“这都是平日里刻苦训练的结果,” 赵玥解释道,“我们规定士兵每日需练习射箭两百次、刺杀三百次,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前番金军来犯,正是靠这些士兵的顽强抵抗,我们才能守住宣城。”
说话间,一阵马蹄声传来 —— 李山率领五百骑兵,手持长枪,朝着练兵场中央的稻草人阵列冲锋。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马蹄踏地的声音如同惊雷,长枪刺穿稻草人的瞬间,发出 “噗嗤” 的声响。冲锋过后,稻草人阵列已被冲得七零八落,骑兵们则迅速调转马头,重新列队,动作整齐划一。
李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彻底收起了轻视 —— 他原以为宣城兵力薄弱,战力低下,可今日所见,士兵们训练有素,箭术精湛,骑兵冲锋更是气势如虹,这样的军队,绝非 “流民组成的弱旅”。再加上百姓的支持与工坊的军工能力,宣城已成为一座真正的 “堡垒”,绝非轻易能撼动。
离开练兵场时,夕阳已西斜。马车行驶在返回城内的路上,李嵩看着窗外渐渐变暗的景色,心中满是复杂。他原想暗中探查宣城的虚实,寻找赵玥 “拥兵自重” 的证据,却没想到,赵玥竟主动展示实力与民心,让他彻底明白:宣城并非朝廷可以随意拿捏的 “弱旅”,赵玥也绝非只会抗金的 “莽夫”。
回到驿馆,李嵩独自坐在房间内,回想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 百姓的感激、工匠的专注、士兵的勇猛,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他突然意识到,秦桧让他来监视赵玥,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 赵玥所做的,不过是守护家园、抵御外敌,这样的人,理应得到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与打压。
此时,驿馆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李嵩起身开门,见是赵玥派来的侍从,手中提着一个食盒。“李大人,” 侍从躬身道,“郡主说大人今日辛苦了,特意让厨房做了些点心,让大人晚上垫垫肚子。”
李嵩接过食盒,打开一看 —— 里面是几样精致的糕点,还有米酒。他看着食盒,心中突然生出一丝敬佩:赵玥不仅有谋略、有实力,更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既展示了强硬的一面,也不失温和与恭敬。这样的人,难怪能得到百姓与士兵的拥护。
当晚,李嵩坐在桌前,重新撰写给秦桧的密信。他不再刻意夸大宣城的 “弱势”,而是如实记录了今日所见的农耕、工坊与军队情况,最后在信中写道:“宣城民心稳固,军工与战力皆不容小觑,赵玥深得军民信任,若朝廷欲对其有所动作,需三思而后行,以免激起民变,影响抗金大局。”
写完信,李嵩将信纸折好,塞进油纸包,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送出,而是放在了桌案上。他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此次返回临安,他不仅要如实禀报宣城的情况,还要劝说秦桧,放弃对赵玥的打压 —— 毕竟,在抗金大业面前,个人的猜忌与算计,实在太过渺小。
而在府衙书房内,赵玥正听着墨的汇报:“李嵩今日看完农耕、工坊与军队后,返回驿馆便闭门写信,直到深夜都未出门,也未与外界联络。”
赵玥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终于明白,宣城不是他能随意轻视的。展示实力与民心,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他清楚,我们抗金的决心与能力,也让朝廷知道,宣城绝不会成为任人拿捏的棋子。”
墨躬身应道:“郡主英明。如今李嵩已不敢轻视我们,想必返回临安后,也不会再随意听从秦桧的指令,对我们不利。”
“但愿如此。” 赵玥走到窗边,望着驿馆方向的灯火,“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朝廷的猜忌从未消失,金国的威胁也仍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巩固宣城,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军队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守住这片土地。”
窗外的月光洒在宣城的城墙上,与城内的灯火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安宁而坚定的画面。赵玥知道,今日的展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需要用更多的实力与决心,守护宣城,守护江南的抗金希望,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的那一天。
“大人醒了?” 门外传来侍从的声音,“赵郡主已在驿馆外等候,说今日要带大人去看看宣城的农耕与工坊,让大人了解百姓的生计。”
李嵩心中一动 —— 昨日他试探着提及想看 “民生实务”,赵玥今日便主动安排,是想主动展示,还是另有算计?他整理好官袍,快步走出驿馆,果然见赵玥身着常服,站在马车旁等候,身后还跟着几名吏员,手中提着笔墨纸砚,似要记录沿途见闻。
“李大人昨夜歇息得可好?” 赵玥笑着迎上前,语气依旧恭敬,“今日天气晴好,正好带大人看看宣城的农田与工坊,也让大人知道,百姓们能安稳生活,全靠朝廷的庇护与抗金的成果。”
李嵩点头,顺势登上马车:“有劳郡主费心,本官也想看看,宣城如何在战火后恢复民生。”
马车驶出城门,朝着城东的农田方向驶去。越往城外走,农田的景象越清晰 —— 成片的稻田里,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几名农夫正挥舞着镰刀收割,旁边的田埂上,妇人与孩童们忙着将收割的稻谷捆扎好,装上牛车;远处的水塘边,几名渔民正划着小船撒网,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大人您看,” 赵玥指着远处一片开垦的新田,“这片田原本是金军过境时毁坏的荒地,战后我们组织士兵与百姓一起开垦,还修建了水渠,引青弋江的水灌溉,如今已能种出高产的稻谷。今年秋粮收成不错,除去百姓自用,还能储备不少作为军粮。”
李嵩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新田边缘修着整齐的水渠,水流顺着渠沟缓缓流入田中,几名吏员正拿着账簿,在田边记录收成。他忍不住问道:“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所需人力物力想必不少,宣城是如何统筹的?”
“全靠百姓自愿与士兵协助。” 赵玥笑着解释,“百姓们知道,只有田地丰收,才能吃饱饭,才能抵御金军;士兵们也愿意帮忙,他们大多是本地子弟,守护家园就是守护自己的田地。我们还制定了‘粮税减免’政策,开垦新田的百姓,前两年只需缴纳三成粮税,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说话间,马车停在一片农田旁。赵玥与李嵩走下车,一名老农看到赵玥,立刻放下手中的镰刀,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笑容:“郡主来了!今年这稻子长得好,多亏了您让人修的水渠,不然今年旱季,这稻子早就枯死了!”
“王老伯客气了,” 赵玥笑着回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位是朝廷派来的李大人,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收成。”
王老伯立刻对着李嵩躬身行礼:“见过李大人!大人要是早来几日,还能尝尝咱们新煮的米饭,香甜得很!如今咱们宣城安全了,收成也好了,这都是托了朝廷与郡主的福啊!”
李嵩连忙扶起老农,目光扫过周围的百姓 —— 他们看到赵玥时,眼中满是感激与敬重,提起抗金与收成,更是滔滔不绝,言语间全是对宣城现状的满意。他心中暗暗惊讶:赵玥竟能让百姓如此信服,这份民心,可不是靠虚情假意能换来的。
离开农田,马车又驶向城西的工坊区。刚靠近工坊,便能听到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与 “嗡嗡” 的纺纱声。工坊区整齐地划分成不同区域:铁匠铺、织布坊、木工坊、制革坊,每个工坊外都挂着招牌,工匠们穿着统一的布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的铁匠铺,” 赵玥带着李嵩走进一间铁匠铺,铺内火光熊熊,几名铁匠正挥舞着铁锤,打造着长枪与箭头,“这些工匠大多是战乱时流离失所的手艺人,我们收留了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处与粮食,他们便愿意为抗金打造兵器与农具。如今这里每日能打造长枪五十杆、箭头两百支,既能满足军队需求,也能卖给百姓农具。”
李嵩走到铁匠身边,拿起一支刚打造好的长枪,掂量了一下 —— 枪杆坚硬,枪头锋利,比他在临安看到的普通兵器还要精良。“这些兵器的质量,竟不输朝廷军器监打造的。” 他忍不住赞叹道。
“大人过奖了,” 赵玥笑着说,“我们的工匠经验丰富,只是缺乏优质的铁矿,若是朝廷能拨付些铁矿,我们还能打造出更好的兵器。” 她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 “需求”,实则是在暗示宣城的军工能力,并非 “不堪一击”。
随后,他们又参观了织布坊与木工坊。织布坊内,几十台织机同时运作,工匠们织出的棉布质地细密,颜色鲜亮;木工坊内,工匠们正在打造战船的零部件,木屑纷飞,几名吏员拿着图纸,仔细核对尺寸。“这些战船零部件,是为水师新造的战船准备的,” 赵玥解释道,“我们的木工坊能打造战船的龙骨与船桨,再配合铁匠铺打造的铁件,一艘新战船只需一个月便能完工。”
李嵩心中愈发震惊 —— 他原以为宣城的工坊只是小打小闹,没想到竟能自主打造兵器与战船零部件,这样的军工能力,已远超他的预期。
离开工坊区时,已是午时。赵玥带着李嵩返回城内,在一家百姓开的小饭馆用餐。饭馆不大,却干净整洁,老板看到赵玥,立刻热情地迎上来:“郡主来了!还是老样子,要一碗青菜豆腐汤与两个白面馒头?”
“今日有客人,” 赵玥笑着指了指李嵩,“给我们上几道你们这儿的特色菜,再来两碗米饭。”
老板应了声,快步走进后厨。不一会儿,几道菜便端了上来:炒青菜、豆腐羹、腊肉炒笋、清蒸鱼,都是寻常百姓家的菜肴,却做得香气扑鼻。李嵩尝了一口腊肉炒笋,笋脆肉香,味道竟比府衙的宴席还要鲜美。
“这腊肉是百姓自家腌的,笋是山上挖的,” 赵玥一边吃饭,一边说道,“如今宣城安定了,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了,饭馆、商铺也多了起来,大家都盼着能一直这样安稳下去,不再受战火侵扰。”
李嵩放下筷子,看着饭馆内其他食客 —— 他们大多是普通百姓与士兵,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谈论着收成与抗金,气氛融洽。他突然明白,赵玥带他看农耕、工坊,甚至来百姓饭馆吃饭,并非只是展示民生,更是在展示宣城的 “凝聚力”—— 百姓与士兵同心,工匠与官府协力,这样的根据地,绝非轻易能撼动的。
下午,赵玥又带着李嵩前往城外的练兵场。与昨日不同,今日的练兵场格外热闹 —— 三千名士兵分成不同队列,有的练习刺杀,有的练习射箭,有的练习骑兵冲锋,呐喊声震天动地。
“这是我们的主力部队,” 赵玥指着正在练习刺杀的士兵,“他们大多是经历过实战的老兵,战斗力较强;那边是新招募的预备役士兵,正在练习基础的格斗技巧。”
李嵩走到射箭区,只见一名士兵拉满长弓,箭矢 “嗖” 地一声射出,精准地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紧接着,其他士兵也纷纷射箭,箭无虚发,靶心处很快便插满了箭矢。“这样的箭术,寻常军队怕是难以企及。” 李嵩忍不住说道。
“这都是平日里刻苦训练的结果,” 赵玥解释道,“我们规定士兵每日需练习射箭两百次、刺杀三百次,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前番金军来犯,正是靠这些士兵的顽强抵抗,我们才能守住宣城。”
说话间,一阵马蹄声传来 —— 李山率领五百骑兵,手持长枪,朝着练兵场中央的稻草人阵列冲锋。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马蹄踏地的声音如同惊雷,长枪刺穿稻草人的瞬间,发出 “噗嗤” 的声响。冲锋过后,稻草人阵列已被冲得七零八落,骑兵们则迅速调转马头,重新列队,动作整齐划一。
李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彻底收起了轻视 —— 他原以为宣城兵力薄弱,战力低下,可今日所见,士兵们训练有素,箭术精湛,骑兵冲锋更是气势如虹,这样的军队,绝非 “流民组成的弱旅”。再加上百姓的支持与工坊的军工能力,宣城已成为一座真正的 “堡垒”,绝非轻易能撼动。
离开练兵场时,夕阳已西斜。马车行驶在返回城内的路上,李嵩看着窗外渐渐变暗的景色,心中满是复杂。他原想暗中探查宣城的虚实,寻找赵玥 “拥兵自重” 的证据,却没想到,赵玥竟主动展示实力与民心,让他彻底明白:宣城并非朝廷可以随意拿捏的 “弱旅”,赵玥也绝非只会抗金的 “莽夫”。
回到驿馆,李嵩独自坐在房间内,回想着今日的所见所闻 —— 百姓的感激、工匠的专注、士兵的勇猛,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他突然意识到,秦桧让他来监视赵玥,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 赵玥所做的,不过是守护家园、抵御外敌,这样的人,理应得到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与打压。
此时,驿馆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李嵩起身开门,见是赵玥派来的侍从,手中提着一个食盒。“李大人,” 侍从躬身道,“郡主说大人今日辛苦了,特意让厨房做了些点心,让大人晚上垫垫肚子。”
李嵩接过食盒,打开一看 —— 里面是几样精致的糕点,还有米酒。他看着食盒,心中突然生出一丝敬佩:赵玥不仅有谋略、有实力,更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既展示了强硬的一面,也不失温和与恭敬。这样的人,难怪能得到百姓与士兵的拥护。
当晚,李嵩坐在桌前,重新撰写给秦桧的密信。他不再刻意夸大宣城的 “弱势”,而是如实记录了今日所见的农耕、工坊与军队情况,最后在信中写道:“宣城民心稳固,军工与战力皆不容小觑,赵玥深得军民信任,若朝廷欲对其有所动作,需三思而后行,以免激起民变,影响抗金大局。”
写完信,李嵩将信纸折好,塞进油纸包,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送出,而是放在了桌案上。他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做出了一个决定:此次返回临安,他不仅要如实禀报宣城的情况,还要劝说秦桧,放弃对赵玥的打压 —— 毕竟,在抗金大业面前,个人的猜忌与算计,实在太过渺小。
而在府衙书房内,赵玥正听着墨的汇报:“李嵩今日看完农耕、工坊与军队后,返回驿馆便闭门写信,直到深夜都未出门,也未与外界联络。”
赵玥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终于明白,宣城不是他能随意轻视的。展示实力与民心,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他清楚,我们抗金的决心与能力,也让朝廷知道,宣城绝不会成为任人拿捏的棋子。”
墨躬身应道:“郡主英明。如今李嵩已不敢轻视我们,想必返回临安后,也不会再随意听从秦桧的指令,对我们不利。”
“但愿如此。” 赵玥走到窗边,望着驿馆方向的灯火,“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朝廷的猜忌从未消失,金国的威胁也仍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巩固宣城,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军队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守住这片土地。”
窗外的月光洒在宣城的城墙上,与城内的灯火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安宁而坚定的画面。赵玥知道,今日的展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需要用更多的实力与决心,守护宣城,守护江南的抗金希望,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的那一天。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凤凰展翅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fenghuangzhanchi/read/97/93.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