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荆州,荆州!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zhou0jingzhou0/read/97/68.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民国二十九年(1940)岁末的北中国,朔风凛冽。谢文渊裹紧身上的棉袍,望着眼前奔腾的黄河。浑浊的河水挟带着冰块奔涌向东,对岸的黄土高原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苍凉而辽阔。
“过了河,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老周蹲在河滩上,抓了把黄土在手中揉搓。
林婉茹检查着随身携带的医药箱,轻声道:“交通员说,最近对岸查得很严。鬼子在所有的渡口都增设了岗哨。“
谢文渊的目光掠过河面上零星漂浮的冰块。自从离开重庆,他们已经在路上奔波了半个多月。穿越川北的崇山峻岭,躲避沿途的盘查哨卡,终于来到了这北上的最后一道天堑。
“必须今晚过河。“老周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明天开始就是鬼子的'年关大扫荡',到时候更难走。“
黄昏时分,一个驼背老汉赶着驴车出现在约定的接头点。他是当地的交通员,负责带他们过河。
“三位同志,跟我来。“老汉说话带着浓重的晋北口音,“今夜走'老君渡',那边水急,鬼子看得松。“
所谓的老君渡,其实根本没有渡口,只有一处隐蔽的河湾。芦苇丛中藏着一艘简陋的木船,船身用茅草做了伪装。
“上船后莫要做声,“老汉叮嘱道,“听见任何动静都莫要惊慌。“
夜幕降临,河风刺骨。木船在黑暗中悄悄离岸,老汉熟练地撑篙,避开河中的暗流。谢文渊坐在船头,手握藏在棉袍下的手枪,警惕地注视着对岸的动静。
船行至河心,对岸突然亮起探照灯的光柱。光柱在河面上来回扫射,几次险些照到他们。
“趴下!“老汉低喝。
三人立即伏低身子。探照灯的光柱从船顶掠过,最近时甚至能听见对岸日军的说话声。
就在这时,下游突然传来枪声。探照灯立即转向枪声传来的方向,趁着这个空隙,老汉奋力撑篙,木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对岸。
“快下船!“船刚靠岸,老汉就急促地催促,“往北走五里,有个土地庙,那里有人接应。“
谢文渊最后一个跳下船,回头看见老汉已经调转船头,消失在黑暗中。对岸的探照灯又开始在河面上搜索,显然刚才的枪声是其他同志在为他们的渡河制造机会。
三人沿着河滩快步北行。没走多远,林婉茹突然拉住谢文渊的衣袖:“听!“
远处传来摩托车的声音,而且正在快速接近。
“隐蔽!“
他们刚刚躲进一片枯树林,一队日军摩托车就呼啸而过。车灯的光柱扫过他们藏身的地方,最近时甚至能看清车上日军钢盔的轮廓。
“看来鬼子已经发现我们过河了。“老周压低声音。
“继续赶路。“谢文渊果断道,“必须在他们组织搜捕前到达接应点。“
他们在夜色中艰难前行。北方的冬夜寒冷刺骨,呵出的气立刻结成白霜。林婉茹的伤势尚未痊愈,行走间不时露出痛苦的神色,但她始终咬牙坚持。
约莫走了两个小时,前方果然出现了一座破败的土地庙。庙宇很小,院墙已经坍塌大半,唯有正殿还勉强保持完整。
“有人吗?“老周按照约定,学了三声布谷鸟叫。
庙内传来回应的信号。一个穿着羊皮袄的汉子从暗处走出,手中提着一盏马灯。
“可是南边来的同志?“
“正是。“老周上前对接暗号。
汉子确认身份后,立即引他们进入庙内。殿内生着一堆火,几个当地人打扮的汉子正围火取暖。
“这位是武工队的杨队长。“汉子介绍道。
杨队长是个精悍的年轻人,虽然穿着朴素的农民服装,但腰板挺直,眼神锐利,一看就是行伍出身。
“谢同志,一路辛苦了。“杨队长与谢文渊用力握手,“接到南方局的通知后,我们就在这一带等候多时了。“
众人围着火堆坐下,杨队长简要介绍了当前形势:“鬼子正在推行'囚笼政策',在根据地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炮楼和封锁沟。我们武工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掩护往来人员。“
“我们要去哪里?“谢文渊问。
“先去太行山根据地。“杨队长说,“首长要见你。“
就在这时,庙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一个放哨的战士冲进来:“队长,鬼子搜过来了!“
杨队长立即起身:“从密道走!“
土地庙的神龛下竟然有一条暗道。众人依次进入,最后的人仔细掩盖了入口。暗道很窄,只能弯腰前行,但显然经常有人使用,壁上还挂着油灯。
走了约莫一里路,暗道尽头是一处隐蔽的山洞。洞内储存着粮食和武器,显然是个秘密据点。
“这里安全了。“杨队长点燃洞内的油灯,“鬼子找不到这里。“
谢文渊借着灯光打量这个山洞。洞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角落里堆放着成箱的手榴弹和子弹,还有几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显然是缴获日军的战利品。
“这些都是同志们用命换来的。“杨队长注意到他的目光,“鬼子装备好,咱们就得从鬼子手里抢。“
众人在山洞里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杨队长派出去的侦察兵带回消息:日军已经在方圆二十里内设下关卡,正在挨村搜查。
“看来鬼子很重视你们啊。“杨队长皱眉道,“常规路线走不通了,只能翻山。“
接下来的路程异常艰难。为了避开日军的搜捕,他们不得不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北方的山路在冬季格外难行,积雪覆盖着陡峭的山径,稍有不慎就会滑坠。
在一处山脊上,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山脚下的村庄正在燃烧,浓烟直冲云霄。
“这些畜生!“一个年轻的武工队员咬牙切齿。
杨队长按住他的肩膀:“记住这笔账,总有一天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谢文渊默默注视着远处的火光。这样的场景,他在南方见得太多,但每一次目睹,心中的怒火都会增添一分。
五天后,他们终于到达太行山根据地。与谢文渊想象的不同,根据地并没有固定的城池要塞,而是散布在群山之间的村落。军民一家,兵民一体,这是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未见过的景象。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谢文渊见到了根据地的首长。让他意外的是,首长竟然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戴着眼镜,说话带着江浙口音。
“谢文渊同志,欢迎你来到太行山。“首长亲切地与他握手,“你在南方抗战的事迹,我们都听说了。“
“首长过奖了。“
“不必谦虚。“首长请他坐下,“你带来的那份日军部署图,对我们帮助很大啊。“
当晚,首长特意安排了简单的接风宴。说是宴席,其实只有几个粗粮窝头和一碗野菜汤,但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已经算是盛情款待。
饭后,首长与谢文渊长谈至深夜。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内战局,从军事战略谈到群众工作,首长的见解让谢文渊受益匪浅。
“谢同志,“首长最后说,“你从那边过来,对国民党的情况比较了解。你认为,抗战的前景如何?“
谢文渊沉思片刻:“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严重。但抗日的决心还是有的。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有些人,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首长点点头:“所以,我们更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真心抗日,就是我们的朋友。“
谈话结束后,谢文渊被安排在一间干净的窑洞里休息。躺在土炕上,他久久不能入睡。这里的一切都与他熟悉的军队生活不同——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浮华的排场,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
窗外,太行山的冬夜寂静而深沉。远方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雄浑的轮廓,如同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人民。
第二天清晨,谢文渊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走出窑洞,他看见战士们正在操练。虽然装备简陋,但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感觉如何?“
“像是换了一个世界。“谢文渊由衷地说。
“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林婉茹轻声道,“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
这时,老周匆匆走来:“文渊,首长请你去一趟。“
在指挥部的院子里,首长正与几个干部研究地图。看见谢文渊,他招手示意他过去。
“谢同志,有个任务要交给你。“首长指着地图,“鬼子在娘子关新设了一个据点,对我们的交通线威胁很大。你参加过正规作战,想听听你的意见。“
谢文渊仔细研究着地图。娘子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强攻必然损失惨重。
“首长,我认为应该智取。“
“哦?说说看。“
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我们可以声东击西,同时切断他们的补给线...“
听着他的分析,首长频频点头。当谢文渊说完后,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很好!这个任务,就由你来指挥如何?“
谢文渊愣住了。他没想到首长会如此信任他这个初来乍到的人。
“怎么?没信心?“
“不!“谢文渊挺直腰板,“保证完成任务!“
走出指挥部时,谢文渊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尊重。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北方的阳光透过干枯的枝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谢文渊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过了河,就是另一番天地了。“老周蹲在河滩上,抓了把黄土在手中揉搓。
林婉茹检查着随身携带的医药箱,轻声道:“交通员说,最近对岸查得很严。鬼子在所有的渡口都增设了岗哨。“
谢文渊的目光掠过河面上零星漂浮的冰块。自从离开重庆,他们已经在路上奔波了半个多月。穿越川北的崇山峻岭,躲避沿途的盘查哨卡,终于来到了这北上的最后一道天堑。
“必须今晚过河。“老周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明天开始就是鬼子的'年关大扫荡',到时候更难走。“
黄昏时分,一个驼背老汉赶着驴车出现在约定的接头点。他是当地的交通员,负责带他们过河。
“三位同志,跟我来。“老汉说话带着浓重的晋北口音,“今夜走'老君渡',那边水急,鬼子看得松。“
所谓的老君渡,其实根本没有渡口,只有一处隐蔽的河湾。芦苇丛中藏着一艘简陋的木船,船身用茅草做了伪装。
“上船后莫要做声,“老汉叮嘱道,“听见任何动静都莫要惊慌。“
夜幕降临,河风刺骨。木船在黑暗中悄悄离岸,老汉熟练地撑篙,避开河中的暗流。谢文渊坐在船头,手握藏在棉袍下的手枪,警惕地注视着对岸的动静。
船行至河心,对岸突然亮起探照灯的光柱。光柱在河面上来回扫射,几次险些照到他们。
“趴下!“老汉低喝。
三人立即伏低身子。探照灯的光柱从船顶掠过,最近时甚至能听见对岸日军的说话声。
就在这时,下游突然传来枪声。探照灯立即转向枪声传来的方向,趁着这个空隙,老汉奋力撑篙,木船如离弦之箭冲向对岸。
“快下船!“船刚靠岸,老汉就急促地催促,“往北走五里,有个土地庙,那里有人接应。“
谢文渊最后一个跳下船,回头看见老汉已经调转船头,消失在黑暗中。对岸的探照灯又开始在河面上搜索,显然刚才的枪声是其他同志在为他们的渡河制造机会。
三人沿着河滩快步北行。没走多远,林婉茹突然拉住谢文渊的衣袖:“听!“
远处传来摩托车的声音,而且正在快速接近。
“隐蔽!“
他们刚刚躲进一片枯树林,一队日军摩托车就呼啸而过。车灯的光柱扫过他们藏身的地方,最近时甚至能看清车上日军钢盔的轮廓。
“看来鬼子已经发现我们过河了。“老周压低声音。
“继续赶路。“谢文渊果断道,“必须在他们组织搜捕前到达接应点。“
他们在夜色中艰难前行。北方的冬夜寒冷刺骨,呵出的气立刻结成白霜。林婉茹的伤势尚未痊愈,行走间不时露出痛苦的神色,但她始终咬牙坚持。
约莫走了两个小时,前方果然出现了一座破败的土地庙。庙宇很小,院墙已经坍塌大半,唯有正殿还勉强保持完整。
“有人吗?“老周按照约定,学了三声布谷鸟叫。
庙内传来回应的信号。一个穿着羊皮袄的汉子从暗处走出,手中提着一盏马灯。
“可是南边来的同志?“
“正是。“老周上前对接暗号。
汉子确认身份后,立即引他们进入庙内。殿内生着一堆火,几个当地人打扮的汉子正围火取暖。
“这位是武工队的杨队长。“汉子介绍道。
杨队长是个精悍的年轻人,虽然穿着朴素的农民服装,但腰板挺直,眼神锐利,一看就是行伍出身。
“谢同志,一路辛苦了。“杨队长与谢文渊用力握手,“接到南方局的通知后,我们就在这一带等候多时了。“
众人围着火堆坐下,杨队长简要介绍了当前形势:“鬼子正在推行'囚笼政策',在根据地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炮楼和封锁沟。我们武工队的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掩护往来人员。“
“我们要去哪里?“谢文渊问。
“先去太行山根据地。“杨队长说,“首长要见你。“
就在这时,庙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一个放哨的战士冲进来:“队长,鬼子搜过来了!“
杨队长立即起身:“从密道走!“
土地庙的神龛下竟然有一条暗道。众人依次进入,最后的人仔细掩盖了入口。暗道很窄,只能弯腰前行,但显然经常有人使用,壁上还挂着油灯。
走了约莫一里路,暗道尽头是一处隐蔽的山洞。洞内储存着粮食和武器,显然是个秘密据点。
“这里安全了。“杨队长点燃洞内的油灯,“鬼子找不到这里。“
谢文渊借着灯光打量这个山洞。洞壁上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角落里堆放着成箱的手榴弹和子弹,还有几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显然是缴获日军的战利品。
“这些都是同志们用命换来的。“杨队长注意到他的目光,“鬼子装备好,咱们就得从鬼子手里抢。“
众人在山洞里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杨队长派出去的侦察兵带回消息:日军已经在方圆二十里内设下关卡,正在挨村搜查。
“看来鬼子很重视你们啊。“杨队长皱眉道,“常规路线走不通了,只能翻山。“
接下来的路程异常艰难。为了避开日军的搜捕,他们不得不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北方的山路在冬季格外难行,积雪覆盖着陡峭的山径,稍有不慎就会滑坠。
在一处山脊上,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山脚下的村庄正在燃烧,浓烟直冲云霄。
“这些畜生!“一个年轻的武工队员咬牙切齿。
杨队长按住他的肩膀:“记住这笔账,总有一天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谢文渊默默注视着远处的火光。这样的场景,他在南方见得太多,但每一次目睹,心中的怒火都会增添一分。
五天后,他们终于到达太行山根据地。与谢文渊想象的不同,根据地并没有固定的城池要塞,而是散布在群山之间的村落。军民一家,兵民一体,这是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未见过的景象。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谢文渊见到了根据地的首长。让他意外的是,首长竟然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戴着眼镜,说话带着江浙口音。
“谢文渊同志,欢迎你来到太行山。“首长亲切地与他握手,“你在南方抗战的事迹,我们都听说了。“
“首长过奖了。“
“不必谦虚。“首长请他坐下,“你带来的那份日军部署图,对我们帮助很大啊。“
当晚,首长特意安排了简单的接风宴。说是宴席,其实只有几个粗粮窝头和一碗野菜汤,但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已经算是盛情款待。
饭后,首长与谢文渊长谈至深夜。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内战局,从军事战略谈到群众工作,首长的见解让谢文渊受益匪浅。
“谢同志,“首长最后说,“你从那边过来,对国民党的情况比较了解。你认为,抗战的前景如何?“
谢文渊沉思片刻:“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腐败严重。但抗日的决心还是有的。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有些人,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首长点点头:“所以,我们更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真心抗日,就是我们的朋友。“
谈话结束后,谢文渊被安排在一间干净的窑洞里休息。躺在土炕上,他久久不能入睡。这里的一切都与他熟悉的军队生活不同——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浮华的排场,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
窗外,太行山的冬夜寂静而深沉。远方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雄浑的轮廓,如同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人民。
第二天清晨,谢文渊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走出窑洞,他看见战士们正在操练。虽然装备简陋,但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感觉如何?“
“像是换了一个世界。“谢文渊由衷地说。
“这就是我们战斗的意义。“林婉茹轻声道,“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
这时,老周匆匆走来:“文渊,首长请你去一趟。“
在指挥部的院子里,首长正与几个干部研究地图。看见谢文渊,他招手示意他过去。
“谢同志,有个任务要交给你。“首长指着地图,“鬼子在娘子关新设了一个据点,对我们的交通线威胁很大。你参加过正规作战,想听听你的意见。“
谢文渊仔细研究着地图。娘子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强攻必然损失惨重。
“首长,我认为应该智取。“
“哦?说说看。“
谢文渊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我们可以声东击西,同时切断他们的补给线...“
听着他的分析,首长频频点头。当谢文渊说完后,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很好!这个任务,就由你来指挥如何?“
谢文渊愣住了。他没想到首长会如此信任他这个初来乍到的人。
“怎么?没信心?“
“不!“谢文渊挺直腰板,“保证完成任务!“
走出指挥部时,谢文渊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信任和尊重。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北方的阳光透过干枯的枝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谢文渊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荆州,荆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zhou0jingzhou0/read/97/68.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