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喀什的云朵 http://www.64sw.com/xiaoshuo/kashideyunduo/read/97/15.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哪怕以小麦的聪慧,此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陈风。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小麦绝不会说出“毕竟是你父母”这样的搪塞话,因为在她心里竟也藏着无人能闻的眼泪和酸楚。
“你知道我当初我为什么要开这家客栈吗?”
同样句式的开场白,同样的愣神错愕,只是角色互换,轮到了小麦来讲述她的过往。
随着七岁那年母亲的意外离世,小麦过上了和父亲老艾相依为命的生活。
要让一个前半辈子连家务都很少做的粗犷汉子学会如何养育年幼的女儿本就不易。
除了要打理照顾几十亩棉田,在农闲的时候还要去打零工来贴补家用,父女俩真正相处的机会其实少之又少。
生活的压力如山一样沉重,在那个物质条件还极度不发达的年代,老艾几乎是用尽了力气才把小麦拉扯长大。
对这个没什么文化的男人来说,吃饱穿暖就是一个女孩子所需要的全部。
至于读书成才、独立自主和情感陪伴这些虚无缥缈的词汇,他不懂,也不信。
“每一个单亲爸爸都不愿意女儿远行,他恨不得我一辈子都待在团结村,赶紧找个同村的人嫁了,多生几个孩子,然后就这样过完一生。”
相比于陈风激动的情绪,小麦的讲述格外平静。
仿佛一切都理所应当,是千年来这片土地上女性的宿命。
“你都不知道我爸给我找过多少相亲的对象,从十八岁开始,每天晚饭的话题不是村子里谁谁谁又生了个大胖儿子,就是女人无才就是德的鬼话。”
“我实在烦了,想要逃出那个家,借着那几年棉花丰收,就大着胆子提出要在喀什市里开个客栈。”
“没想到我爸竟然同意了,现在想想,他应该是希望我在外面碰得头破血流,然后认命回村子,安分守己地去过他认为正确的那种生活吧。”
小麦并没有再说下去,她举起手里已经空了的啤酒罐,然后朝着露台外的黑夜奋力一扔。
金属罐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与两侧的建筑不断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多少有些没“公德心”的行为让陈风一愣,但他很快就释然了,并也跟着效仿。
又一个啤酒罐飞出,左右摇摆,跌跌撞撞,伴随着两人“肆意妄为”的笑声。
人总是要做一些突破规则枷锁的事情,如此才能让内心的洪流找到出口。
“不顾形象”乱丢杂物的小麦如此,离家出走跑来新疆的陈风亦然。
凌晨的露台被寒意填满,但不管是陈风还是小麦,却都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兴许是因为找到了同频的知己,兴许是积压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总之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将身子探出露台的围栏,双手拢在嘴前,冲着静悄悄的喀什古城发出一声声呐喊。
“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去香港看维多利亚湾,去……”
小麦一口气喊出了无数个愿望,那些个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城市美景是她追求自由的具象。
陈风原本也想依葫芦画瓢,但话到了嘴边却突然哑火。
他突然意识到,小麦向往的“外面世界”不正是自己想要逃离的“牢笼”,而困住女孩的田野乡村也恰恰是自己渴望的“世外桃源”。
“最后一个愿望,我要阿达的棉花田年年丰收,最好让他数钱数到没空来管我!”
农民的女儿哪怕对父亲有再多的怨言,也还是割不断血脉里和大地的羁绊。
陈风终于明白了小麦讨厌的从来不是老艾和一成不变的棉田,而是想要将她作为女性的躯体和灵魂都禁锢起来的旧时代偏见。
“这愿望好啊,到时候我来帮忙,就像改造客栈一样,我们也在你爸的棉田搞搞创新,上点现代化的种植手段,肯定能把产量和品质再提一提。”
“对了,我还认识一个从上海来喀什搞援建的干部,到时候也问问有没有对口的扶持政策,争取把团结村的棉花种植产业整个发展起来。”
“谁说种地就只能永远待在一亩三分田,棉花的下游产品多了去了,到时候说不定北京、上海、香港甚至日本、美国的企业都要用到我们的棉花。”
陈风毕竟在大型纺织企业工作多年,虽然对棉花种植和前期粗加工一无所知,但棉布、棉线这些产品能拿来做什么还是知道的。
所以他很轻易地就向小麦描述了一张前景广阔的未来蓝图,虽然其中细节还都只是空中楼阁,但也足以让憧憬未来的女孩满眼欣喜。
“话说你爸成天在给你找相亲对象,里面有没有阿布哥啊,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他们都在起哄,连阿娜尔那丫头也瞎凑热闹。”
借着酒劲,陈风也“斗胆”了一回,看似玩笑般的问话,却让他的心止不住的颤抖。
既期待,又害怕。
“哈哈,我爸还真想过,但我和阿布哥太熟了,从小一起长大,彼此间的糗事都见过,怎么可能往那方面发展呢?他们大人就喜欢乱点鸳鸯谱。”
小麦压根没听出陈风的弦外之音,她双手往低矮的墙沿上用力一撑,竟是整个人站了上去。
喀什古城并没有太高的建筑,所以哪怕只是两楼的露台,也依然能享受拥抱天空的感觉。
小麦就好像在走独木桥,双手平举张开,晚风将三千青丝托起,与灿烂的星空构成绝美的画面。
陈风没再继续追问,他今天已经说了太多心里话,剩下的疑惑和悸动就交给生活的细水长流吧。
“咦?你看,那好像是小黑和小白吧?它们嘴里叼着什么?天呐,是我们刚扔出的那两个啤酒罐子。”
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了楼下的动静,陈风脸上的表情从不解到怀疑再到震惊。
只见一黑一白两条小狗就好像受过训练一般摇着尾巴,迈着小碎步将易拉罐放到了客栈门外的垃圾盒里。
做完这一切,它们才回到屋檐下的简易小窝,互相依偎着继续香甜的梦乡。
“少见多怪,早就跟你说过的,‘像风一样’不养闲人。”
小麦翻身而下,一手叉腰,一手拍了拍还在目瞪口呆的陈风。
一场露台夜话就以如此幽默的方式落幕。
很多年以后当陈风想起这晚与小麦的对谈,依然会感叹命运的神奇。
所有的巧合只需放在更长维度的时光河流当中去审视,就能发现原来一切早有注定。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小麦绝不会说出“毕竟是你父母”这样的搪塞话,因为在她心里竟也藏着无人能闻的眼泪和酸楚。
“你知道我当初我为什么要开这家客栈吗?”
同样句式的开场白,同样的愣神错愕,只是角色互换,轮到了小麦来讲述她的过往。
随着七岁那年母亲的意外离世,小麦过上了和父亲老艾相依为命的生活。
要让一个前半辈子连家务都很少做的粗犷汉子学会如何养育年幼的女儿本就不易。
除了要打理照顾几十亩棉田,在农闲的时候还要去打零工来贴补家用,父女俩真正相处的机会其实少之又少。
生活的压力如山一样沉重,在那个物质条件还极度不发达的年代,老艾几乎是用尽了力气才把小麦拉扯长大。
对这个没什么文化的男人来说,吃饱穿暖就是一个女孩子所需要的全部。
至于读书成才、独立自主和情感陪伴这些虚无缥缈的词汇,他不懂,也不信。
“每一个单亲爸爸都不愿意女儿远行,他恨不得我一辈子都待在团结村,赶紧找个同村的人嫁了,多生几个孩子,然后就这样过完一生。”
相比于陈风激动的情绪,小麦的讲述格外平静。
仿佛一切都理所应当,是千年来这片土地上女性的宿命。
“你都不知道我爸给我找过多少相亲的对象,从十八岁开始,每天晚饭的话题不是村子里谁谁谁又生了个大胖儿子,就是女人无才就是德的鬼话。”
“我实在烦了,想要逃出那个家,借着那几年棉花丰收,就大着胆子提出要在喀什市里开个客栈。”
“没想到我爸竟然同意了,现在想想,他应该是希望我在外面碰得头破血流,然后认命回村子,安分守己地去过他认为正确的那种生活吧。”
小麦并没有再说下去,她举起手里已经空了的啤酒罐,然后朝着露台外的黑夜奋力一扔。
金属罐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与两侧的建筑不断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多少有些没“公德心”的行为让陈风一愣,但他很快就释然了,并也跟着效仿。
又一个啤酒罐飞出,左右摇摆,跌跌撞撞,伴随着两人“肆意妄为”的笑声。
人总是要做一些突破规则枷锁的事情,如此才能让内心的洪流找到出口。
“不顾形象”乱丢杂物的小麦如此,离家出走跑来新疆的陈风亦然。
凌晨的露台被寒意填满,但不管是陈风还是小麦,却都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兴许是因为找到了同频的知己,兴许是积压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总之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将身子探出露台的围栏,双手拢在嘴前,冲着静悄悄的喀什古城发出一声声呐喊。
“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去香港看维多利亚湾,去……”
小麦一口气喊出了无数个愿望,那些个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城市美景是她追求自由的具象。
陈风原本也想依葫芦画瓢,但话到了嘴边却突然哑火。
他突然意识到,小麦向往的“外面世界”不正是自己想要逃离的“牢笼”,而困住女孩的田野乡村也恰恰是自己渴望的“世外桃源”。
“最后一个愿望,我要阿达的棉花田年年丰收,最好让他数钱数到没空来管我!”
农民的女儿哪怕对父亲有再多的怨言,也还是割不断血脉里和大地的羁绊。
陈风终于明白了小麦讨厌的从来不是老艾和一成不变的棉田,而是想要将她作为女性的躯体和灵魂都禁锢起来的旧时代偏见。
“这愿望好啊,到时候我来帮忙,就像改造客栈一样,我们也在你爸的棉田搞搞创新,上点现代化的种植手段,肯定能把产量和品质再提一提。”
“对了,我还认识一个从上海来喀什搞援建的干部,到时候也问问有没有对口的扶持政策,争取把团结村的棉花种植产业整个发展起来。”
“谁说种地就只能永远待在一亩三分田,棉花的下游产品多了去了,到时候说不定北京、上海、香港甚至日本、美国的企业都要用到我们的棉花。”
陈风毕竟在大型纺织企业工作多年,虽然对棉花种植和前期粗加工一无所知,但棉布、棉线这些产品能拿来做什么还是知道的。
所以他很轻易地就向小麦描述了一张前景广阔的未来蓝图,虽然其中细节还都只是空中楼阁,但也足以让憧憬未来的女孩满眼欣喜。
“话说你爸成天在给你找相亲对象,里面有没有阿布哥啊,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他们都在起哄,连阿娜尔那丫头也瞎凑热闹。”
借着酒劲,陈风也“斗胆”了一回,看似玩笑般的问话,却让他的心止不住的颤抖。
既期待,又害怕。
“哈哈,我爸还真想过,但我和阿布哥太熟了,从小一起长大,彼此间的糗事都见过,怎么可能往那方面发展呢?他们大人就喜欢乱点鸳鸯谱。”
小麦压根没听出陈风的弦外之音,她双手往低矮的墙沿上用力一撑,竟是整个人站了上去。
喀什古城并没有太高的建筑,所以哪怕只是两楼的露台,也依然能享受拥抱天空的感觉。
小麦就好像在走独木桥,双手平举张开,晚风将三千青丝托起,与灿烂的星空构成绝美的画面。
陈风没再继续追问,他今天已经说了太多心里话,剩下的疑惑和悸动就交给生活的细水长流吧。
“咦?你看,那好像是小黑和小白吧?它们嘴里叼着什么?天呐,是我们刚扔出的那两个啤酒罐子。”
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了楼下的动静,陈风脸上的表情从不解到怀疑再到震惊。
只见一黑一白两条小狗就好像受过训练一般摇着尾巴,迈着小碎步将易拉罐放到了客栈门外的垃圾盒里。
做完这一切,它们才回到屋檐下的简易小窝,互相依偎着继续香甜的梦乡。
“少见多怪,早就跟你说过的,‘像风一样’不养闲人。”
小麦翻身而下,一手叉腰,一手拍了拍还在目瞪口呆的陈风。
一场露台夜话就以如此幽默的方式落幕。
很多年以后当陈风想起这晚与小麦的对谈,依然会感叹命运的神奇。
所有的巧合只需放在更长维度的时光河流当中去审视,就能发现原来一切早有注定。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喀什的云朵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kashideyunduo/read/97/15.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