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流华录 http://www.64sw.com/xiaoshuo/liuhualu/read/86/157.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梅花满园,孙原披着紫狐大氅坐在园中,他这处所在虽远不如三公府花园那般多彩,却也是太常卿种拂为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天子钦点的人,无论如何不能怠慢了。
三树红梅,三树白梅,边上一丛翠竹衬着,一道浅溪从园中穿过,孙原搬了两个火盆摆在院子里,正巧有几块顽石在溪水边,就那么坐着。李怡萱自然是拉着林紫夜一同出去游玩,街市离着三公九卿本来就近,孙原最近风头正盛,以他性格自然不愿意再跑到外头去招惹是非。
更何况,他知道刘和一定会来。即使在这深院之中,他也能感受到,这座帝都的风雨欲来。
袁滂的那句话就像是附骨之蛆,一直在脑海挥之不去。
李怡萱不在的时候,他总喜欢呆在室外,室内总有什么让他不愿靠近。
他知道是什么,是渊渟,那柄天命之剑。
九岁那年他就不愿意带着渊渟去药神谷,逆龙出渊,他更愿意轻画人间。
轻画是他唯一所有的东西,他给了李怡萱。
“雪儿……”
他喃喃念叨一句,天已无雪,春已将来。
一袭紫色衣衫斜靠在石头边,缓缓伸出手,向着天空中轻轻捧了捧。
掌心仍空。
他突然低低叹了一口气,收回了手。
未及晌午,梅影尚斜,几声轻重有度、间隔有序的叩门声打破了小院的寂静。那声响既不显急促失礼,又带着不容忽视的郑重,一听便知非寻常访客。
侍从引进来人,正是刘和。他今日未着显赫官服,只穿了一身雨过天青色的云纹锦缎深衣,外罩一件鸦青色缣帛罩袍,腰间束着犀角带,悬着一枚品质极佳的白玉韘(shè)形佩,作派确似一位清贵闲雅的世家公子。然而,他眉宇间仿佛笼罩着一层拂不去的阴云,眼底带着几丝未能安寝的血丝,紧抿的唇角压着沉甸甸的心事。他挥手屏退左右,独自快步穿过梅林小径,待见到溪边火盆旁,那般寥落独坐、仿佛与满园清冷梅竹融为一体的孙原时,他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瞬。眼前的孙原,紫狐大氅随意拢着,神色疏淡,指尖无意识地在溪边润湿的顽石上划过,与这帝都暗潮汹涌的局势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透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清明。
刘和加快步伐,直至孙原面前三步方停,执礼甚恭,却压低了嗓音,每一个字都凝着重量:“青羽,有要事。”
孙原闻声,缓缓抬眸。他那双常似蕴着江南烟雨的眸子,此刻清晰映出刘和凝重无比的面容。他并未立刻起身,只是周身那股闲散之气悄然敛去,脊背微直,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
刘和从怀中极慎重地取出一物。那是一个玄色帛袋,以暗金丝线封口,帛袋一角,用更细密的金线绣着一个微小的、却不容错辨的龙纹暗记。他双手奉上,指尖平稳,却透着一丝紧绷:“陛下手书,绝密。”
孙原目光在那龙纹上一扫,神色亦肃然起来。
他欠身,同样以双手接过。指尖触及帛袋,能感到内里绢帛特有的柔韧与一丝微凉,仿佛还带着未央宫深处的寒意。他解开那工艺繁复的丝绳封口,展开内里的素帛。帛书上的字迹起初尚显稳健,愈到后面愈见潦草急切,显是书写者心绪不宁。
天子在书中直言,太平道在帝都的活动已非寻常流寇,其渗透之深、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
更令陛下寝食难安的是,近日多有隐秘迹象显示,某些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豪门巨室,似乎并非对此毫无所知,甚至可能暗中有所牵连,或至少是冷眼坐观,意在趁乱牟利。手书最后几句,笔锋几乎力透帛背,特命他与刘和秘密查探,并明确点出:“近闻袁氏门下,尤以本初、公路二人之部属为甚,于东方寓所左近,人手陡增,行迹诡秘,往来皆掩人耳目,宜深查之,万分谨慎,切莫打草惊蛇。”
孙原逐字看完,沉默片刻。火盆中的炭火噼啪一声轻响。他再抬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沉静的深邃:“袁家……”二字出口,尾音拖得略长,仿佛在舌尖掂量着这庞然大物的分量。“四世三公,恩泽布于天下,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州郡。若他们……”
他顿了顿,将手中绢帛毫不犹豫地伸向身旁火盆,火焰瞬间舔舐而上,绢帛卷曲焦黑,化为片片灰烬,“若他们与太平道有所牵连,或纵容其坐大,其所图,恐怕就绝非金银财物那么简单了。”
那未尽之语,如同巨石沉入深潭,带着无尽的寒意,沉甸甸地压在两人心头。袁氏的能量,足以动摇国本。
“正是此理。”刘和重重颔首,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过院落低矮的墙头,仿佛能穿透重重屋宇街巷,看到这繁华帝都之下涌动的可怕暗流。“此事千钧重,非同小可。无确凿证据,绝不能漏出一丝风声,否则你我身死事小,恐逼得狗急跳墙,酿成大祸。陛下之意,是让你我二人,先行暗中查访,掌握虚实。”
孙原沉吟片刻,指尖在膝上轻轻敲击了两下,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朱雀大街,东方寓所一带,确是袁氏及其党羽活跃之所。京兆尹、执金吾的巡街吏卒,见了他们的车驾都要避让三分。你我这般模样前去,纵然换了常服,只怕也太过显眼,一举一动皆在他人眼中。”
刘和显然早已思虑周全,接口道:“自然不能以真面目、官身前往。我已备下两套衣物,皆是京中寻常富贵子弟流行的款式,料子尚可,却不算顶尖,纹样也普通。你我只作是家中略有薄资、出来寻欢作乐、附庸风雅的纨绔,去那街上最奢华、消息也最灵通的酒肆,要个临窗的雅座,坐上半日,饮酒听曲,眼睛看着街面便是。或许能有所得。”
计议已定,两人不再耽搁,入内更换衣物。孙原卸下那身低调却质料上乘的常服,内里换上一件绛紫色缠枝莲纹的锦袍,领口袖缘镶着貂毛,外罩依旧是他那件极为打眼、价值千金的紫狐大氅,腰间玉带也换成了更显张扬的金丝嵌宝带钩,活脱脱一个讲究排场、恣意享乐的豪奢子弟。
刘和则选了一身宝蓝色团花暗纹的绸袍,配以玄色狐裘,收敛了几分皇室贵胄的雍容,添了些许商贾之家的俗贵之气。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无奈与决然——此刻起,他们不再是天子近臣孙原和宗室俊彦刘和,而是两个纵情声色的闲散贵族。
出了孙原这处僻静的居所,绕过几条清冷巷弄,扑面而来的便是帝都主轴——朱雀大街的喧嚣热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招牌幌子迎风招展,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车辙辚辚声、马蹄嘚嘚声交织成一片。两人混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看似漫无目的地闲逛,偶尔在贩卖珍玩或西域奇物的摊铺前驻足,评头论足一番,像极了寻找乐子的纨绔。
然而,他们那双看似随意扫视的眼眸,却锐利如猎鹰,不着痕迹地过滤着周围的一切。他们的目光重点掠过那些悬挂着袁氏标记(如特定的车徽、门匾)的华丽车驾、高门府邸,以及出入其间的各色人等。
不过短短半个时辰,他们便敏锐地察觉到,在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宅院门外,确实多了一些面孔精悍、身形健硕的陌生男子。这些人虽作仆役或护卫打扮,但他们的眼神过于警惕机敏,站位看似随意实则隐含章法,彼此间交换眼色的动作迅捷而隐蔽,浑身透着一股绝非寻常家奴所能有的干练与隐隐的煞气。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印证着天子手书中那令人不安的猜测。
随后,刘和与孙原在袁涣的接应下,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朱雀街边最为奢华喧闹的“东方咏”酒肆之中。
酒肆二楼以一道紫檀木雕花屏风巧妙隔出几处雅座,他们所在的这一间“兰室”最为僻静,推开菱花格窗,正临着朱雀大街的喧嚣市井,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三人依礼序跽坐于锦席之上。身下的坐席以精麻为芯,外裹如意纹蜀锦,触感温软。四枚青铜席镇铸成敦厚稳重的黄牛之形,威严地压住席角。面前的黑漆云纹案几光可鉴人,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盛有细切腴脍的彩绘漆豆、温着醇酒的双耳鎏金铜樽、以及一套制作极其精良、绘有狩猎图的彩绘漆器酒具,包括长柄酒勺和羽觞耳杯。
袁涣身为此次小聚的召集者,尽显汝南袁氏子弟的风度与主人之仪。他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深衣,领口袖边绣着同色云纹,更显其儒雅气质。
他宽大的袖口在动作时如行云流水,执起长柄漆勺,为先至的刘和斟酒,动作舒缓而标准,勺中澄澈的醇酒如同一道金色的细线,精准地注入刘和面前的耳杯中,不多不少,恰至七分满,一滴未溅。他面容沉静温和,嘴角含着一丝惯常的、合乎礼节的浅笑,仿佛真只是邀友小酌。
唯有在目光与刘和短暂交汇时,眼底深处才极快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探寻。
“此乃店家秘藏,自冀州钜鹿郡购来的十年陈酿,名曰‘太平醉’,醇厚甘美却不烈,二位请品鉴。”袁涣的声音温和而有磁性,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介绍了酒水,又不失身份。
刘和微微颔首,依礼以右手三指托起耳杯底部,左手虚扶袖口,以免沾湿。他浅酌一口,动作优雅标准,无可挑剔,赞道:“果然好酒,曜卿兄(袁涣字)费心了。”然而,他那双与当今天子颇有几分相似的细长眼眸,却并未停留在美酒佳肴之上。
话音未落,其目光已似不经意地再度投向窗外,借着临窗的优势,扫视着楼下摩肩接踵的人流。他的视线锐利如鹰,细致地过滤着每一个过往行人的神态、衣着、动作,尤其是那些看似徘徊或目光游移者。
他的坐姿看似放松,实则肩背微微绷紧,显露出温和闲适仪态下,高度的警觉与专注。
孙原相较于刘和的端凝,姿态则略显疏懒随意。他并未完全正襟危坐,而是将身体微微倚靠在身后铺设的锦缎隐囊之上,紫狐大氅的绒毛衬得他面容愈发清俊,也带出几分属于“纨绔子弟”的慵懒贵气。他执杯的方式也更为随意,指尖轻轻圈着杯耳,仿佛只是百无聊赖地把玩,目光时而落在杯中酒液,时而扫过屏风上的雕花,似乎对楼下的喧嚣并不十分上心。
然而,若是细看,便会发现他那双深邃眸子偶尔掠过窗下某处时,其停留的瞬间、眸光闪动的频率,其专注与锐利程度,丝毫不亚于刘和。他更像一个蛰伏于暗处的猎手,于静默无声中,捕捉着风中传来的每一丝异动,分析着每一缕可疑的气息。室内的酒香、窗外的市声、袁涣温和的话语、刘和谨慎的观察……所有的一切,都汇入他心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帝都暗流之图。
孙原相较于刘和的端凝,姿态则略显疏懒。他并未正襟危坐,而是将身体微微倚靠在身后的红漆凭几上,紫狐大氅的绒毛衬得他面容愈发清俊。他执杯的方式也更为随意,指尖轻轻圈着杯耳,仿佛只是在享受这片刻的闲暇。
但他的沉默并非放松,那双深邃的眸子偶尔掠过窗下时,其专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刘和。他更像一个蛰伏的猎手,于静默中捕捉着风中传来的每一丝异动。
酒过一巡,案上的珍馐未动多少。三人的交谈声极低,且多引用典故,隐晦至极,即便有外人听见,也只会以为是几位贵介公子在清谈玄理。
突然,刘和举杯至唇边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住了。他的目光锁定在楼下街角一个贩卖葛布的摊贩前。袁涣立刻察觉,执壶欲斟酒的动作顺势变为指向案上一碟炙肉,口中笑道:“此间鹿炙乃是一绝,刘兄不妨一试。”巧妙地将刘和目光的停滞掩饰过去。
孙原的视线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落于彼处。他看得更为分明——那摊贩与一买主模样的男子交谈时,袖口微微捋起,小臂之上,赫然缠着一小条褪色的黄布!
“西北向,布贩,左臂。”孙原的声音极低,如同叹息,嘴唇几乎没动。
刘和微微颔首,表示看见。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三人便以这种极度克制的方式,凭借着过人的目力与耐心,从熙攘人流中陆续辨识出数名臂缠黄布者。他们身份各异,有商贩、有徒隶、甚至有看似普通的行人,但那抹黄色却如同阴沟里的标记,将他们隐秘地串联起来。
这些人看似互不相识,各行其是,但他们的行动轨迹,却隐约围绕着街对面一间经营漆器的“张氏记”铺面。
孙原抬眼望去,终于发现了些许诡异。
一位身着深青色直裾深衣、头戴介帻的中年男子从“张氏记”中踱步而出。他腰间系着的青绶和组玉佩表明其身份至少是二百石以上的官吏或某位显贵的家丞。此人面容白净,下颌微须,神态矜持而谨慎。他站在檐下,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街面。
几乎在他出现的同时,那几名臂缠黄布的人,动作都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停顿或调整,仿佛在无声地向他致敬,或等待指示。
“此人……”袁涣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声音压得更低,“我似是见过。像是……太仆袁基府上的外院管家,专司采买之事。”
刘和与孙原心中同时一凛。太仆袁基,正是袁家当代家主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袁家核心人物的管家,竟疑似是太平道在帝都的联络人?
那管家并未久留,似乎只是出来确认一下情况,旋即转身,沿着朱雀大街的人流,向东而行。
时机稍纵即逝。
刘和迅速决断。他不能轻易露面,袁涣身份敏感亦不宜追踪。他目光转向孙原。
“孙兄,”刘和以指尖蘸了杯中酒液,在漆黑的案几上飞快地写了一个“缀”字,随即用袖口抹去,“有劳。”
孙原会意。他本就穿着常服,而非官袍,且名声虽显,但真正识得他面容的人远不如认识刘和与袁涣的多。他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缓缓起身。
他的动作依旧从容不迫,仿佛只是坐久了欲稍作活动。他先是对刘和与袁涣依礼微微欠身,仿佛告罪暂离,然后才不紧不慢地系好紫氅,缓步下楼,自然地融入街市人流之中。
刘和与袁涣立刻移至窗边最佳观察位置,身体隐在雕花窗棂之后,目光紧紧锁定楼下那个渐行渐远的青色身影(管家),以及更后方,那个不即不离、悠然信步的紫色身影(孙原)。
袁涣执起酒勺,缓缓为刘和已将空的耳杯续满,低声道:“东市人多,易脱身,亦易设伏。”
刘和目光如炬,紧盯着下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耳杯边缘,沉声应道:“无妨。孙轻画之能,追踪一人,足矣。”
他们的追踪与指引,就在这楼上楼下的无声默契中,于帝都最繁华的街道上,悄然展开。
***************************************************************************************************************************************************************************************************************
次日清晨,袁术早早地就来到了东方寓。
大门洞开,风声呼啸。
马元义好似早已猜到了袁术要来,衣冠端正,垂坐池边。
他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唐周、龚都、龚文健都不在了,他在袁术彻底跟他撕破脸之前便已经布好了退路。
更何况,他昨夜已经见过了封谞和徐奉,他要死了,这两位权力顶峰的中常侍一个也跑不掉。
“坐!”
“不坐!”
袁术冷笑一声,冷声道:“当日早已约定,太平道在帝都内一应事宜需与我袁氏一族通报,这些日子,你们动作未免太多了。”
“动作太多?”
马元义微微侧头,眼角余光早已看到了袁术愤怒的脸色。
他轻蔑一笑,头转将过去,望着一池春水,道:“你看这池水清澈,若真有什么动作,谁又看不见?”
“哼。”
袁术一声冷哼,道:“与封谞、徐奉勾结,也就罢了。如今是连何进、何苗兄弟都勾搭上了,你们太平道的手伸得未免太长了。”
“你在害怕什么?”袁术话音未落,马元义的声音便怼了回去,“太平道行事,自有法度。若是没有通变的法子,在这帝都之内,岂不成了你们袁氏一族的玩物?”
“袁公路,你不要忘了,我们是合作,不是你袁氏一族的傀儡。”
袁术冷笑,一甩袍袖,怒气暴涨:“联合何苗,将太平道的杀手送入皇宫,再将复道卫士杀个干净,将罪责推到京兆尹刘陶的身上,刘陶原来是太尉杨赐的掾属,此番拉他下水,杨赐迟早要注意到我们身上,热火烧身!”
马元义没有丝毫动怒,甚至脸上还有笑容。
袁家四代五位三公,为何到了这一代,竟是蠢如猪牛一般的人。杨赐、袁滂这般屹立朝堂几十年的,哪一个不是成精的人物?太平道渗透到了帝都,若是杨赐猜不到些许,更何况前几日的复道血案可是铁证如山。
马元义是张角大弟子,些许自负不奇怪,可这不代表他目中无人,恰恰相反,他足够冷静、足够稳妥,才在这铁桶般的帝都里让太平道一点点变成庞然大物。
袁术自诩自己和太平道合作已久,可是前日才知道袁绍和太平道也有交易,更是今日才知道,太平道和十常侍也有勾结。这让一向自负袁氏家族年轻一辈第一的袁公路如何不动怒。
袁术当然愤怒。
大早上的急报就把他从温暖的被窝里拖了出来。
执金吾袁滂告病,京兆尹刘陶被贬,但是新任卫尉刘虞、光禄勋张温可是速度极快,刘虞官邸还没搬利索,卫尉下属各曹就已经迅速整理卷宗,刘虞入职数日,便查到了复道卫士当夜换防一事,当夜的复道卫士归属卫尉执掌,但是有人手握调令,将两百人一个不少全部划入了射声校尉何苗下属,而后从京兆尹刘陶手中调走了两百侦骑入宫换防,凭空少了两百人、多了两百人。
这些人去哪里了?
从城门校尉赵延手里走了一圈,何苗调了两百人进了赵延手中,赵延手里又调了两百人进了京兆尹刘陶手里。
最终死在复道的是刘陶手中的两百人,连同一众太平道高手。
等袁术知道这些时,三公九卿已经都知道了,意味着天子也知道了。
复道血案,把帝都里所有有兵权的全扫了进去,卫尉、光禄勋、北军、城门校尉、京兆尹,一个不少。
现在,京兆尹刘陶被夺职,是处于天子对老师杨赐旧属的爱护还是什么其他的,已经不重要了;刘虞、张温,加上主掌刑狱的崔烈,正在飞速调查,整个帝都看似风波不惊,背地里早就炸上了天。
袁术不幸,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袁术也幸运,最后一个知道的往往和这件事没有关联。
袁家得以置身事外,但令袁隗不高兴的是,这些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料,作为一个叱咤朝堂多年的老狐狸而言,没有什么比朝堂事脱离他的掌控更加令人愤怒的了。
但是他还没有失智,起码袁术还能昂然直入东方寓。
“马元义,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袁术紧紧捏着揉成一团的绢布,一字一顿地从牙缝里蹦出话来:
“交出太平道在帝都的所有暗桩,士族、宦官、外戚,所有人,袁家保你一命。”
马元义头也不回,轻声一笑:
“罢了。”
“你找死!”
袁术怒急、恨急,他解决不了马元义,那么他的兄长袁绍就要动手了。这一直掐着劲的兄弟俩,彼此出风头都不是对方愿意看到的。
袁术没有失智,在他出门之前,袁隗三番五次交代,怒则有失,急则失智,要不得、要不得。
袁术转身离去,和死人不必多话。
他一身锦袍,如狂风一般卷出奢华的东方寓,一路破口大骂。
门外,袁绍好整以暇。
这位白身的袁氏家族年轻一辈第一人,此刻嘴角带笑,意气风发。
袁家的人,再是白身,也堪比二千石,何况是袁家嫡长子。
袁术的身影出现在东方寓的门径里,袁绍嘴角笑意更甚,大手一挥,长袍卷起,威风赫赫——
“将此处——封了!”
数十名城门校尉处的卫士迅速出动。
城门校尉赵延,帝都第一宦官大长秋赵忠的亲弟弟,斜着头望着袁绍,笑得何其大声:“多谢袁公子,多谢……”
袁术望着两人的笑脸,气得嘴角咧成哆嗦。
他心中冷笑,就让十常侍再猖狂猖狂,袁家的谋算,就是要让十常侍付出代价。
三树红梅,三树白梅,边上一丛翠竹衬着,一道浅溪从园中穿过,孙原搬了两个火盆摆在院子里,正巧有几块顽石在溪水边,就那么坐着。李怡萱自然是拉着林紫夜一同出去游玩,街市离着三公九卿本来就近,孙原最近风头正盛,以他性格自然不愿意再跑到外头去招惹是非。
更何况,他知道刘和一定会来。即使在这深院之中,他也能感受到,这座帝都的风雨欲来。
袁滂的那句话就像是附骨之蛆,一直在脑海挥之不去。
李怡萱不在的时候,他总喜欢呆在室外,室内总有什么让他不愿靠近。
他知道是什么,是渊渟,那柄天命之剑。
九岁那年他就不愿意带着渊渟去药神谷,逆龙出渊,他更愿意轻画人间。
轻画是他唯一所有的东西,他给了李怡萱。
“雪儿……”
他喃喃念叨一句,天已无雪,春已将来。
一袭紫色衣衫斜靠在石头边,缓缓伸出手,向着天空中轻轻捧了捧。
掌心仍空。
他突然低低叹了一口气,收回了手。
未及晌午,梅影尚斜,几声轻重有度、间隔有序的叩门声打破了小院的寂静。那声响既不显急促失礼,又带着不容忽视的郑重,一听便知非寻常访客。
侍从引进来人,正是刘和。他今日未着显赫官服,只穿了一身雨过天青色的云纹锦缎深衣,外罩一件鸦青色缣帛罩袍,腰间束着犀角带,悬着一枚品质极佳的白玉韘(shè)形佩,作派确似一位清贵闲雅的世家公子。然而,他眉宇间仿佛笼罩着一层拂不去的阴云,眼底带着几丝未能安寝的血丝,紧抿的唇角压着沉甸甸的心事。他挥手屏退左右,独自快步穿过梅林小径,待见到溪边火盆旁,那般寥落独坐、仿佛与满园清冷梅竹融为一体的孙原时,他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瞬。眼前的孙原,紫狐大氅随意拢着,神色疏淡,指尖无意识地在溪边润湿的顽石上划过,与这帝都暗潮汹涌的局势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透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清明。
刘和加快步伐,直至孙原面前三步方停,执礼甚恭,却压低了嗓音,每一个字都凝着重量:“青羽,有要事。”
孙原闻声,缓缓抬眸。他那双常似蕴着江南烟雨的眸子,此刻清晰映出刘和凝重无比的面容。他并未立刻起身,只是周身那股闲散之气悄然敛去,脊背微直,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
刘和从怀中极慎重地取出一物。那是一个玄色帛袋,以暗金丝线封口,帛袋一角,用更细密的金线绣着一个微小的、却不容错辨的龙纹暗记。他双手奉上,指尖平稳,却透着一丝紧绷:“陛下手书,绝密。”
孙原目光在那龙纹上一扫,神色亦肃然起来。
他欠身,同样以双手接过。指尖触及帛袋,能感到内里绢帛特有的柔韧与一丝微凉,仿佛还带着未央宫深处的寒意。他解开那工艺繁复的丝绳封口,展开内里的素帛。帛书上的字迹起初尚显稳健,愈到后面愈见潦草急切,显是书写者心绪不宁。
天子在书中直言,太平道在帝都的活动已非寻常流寇,其渗透之深、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
更令陛下寝食难安的是,近日多有隐秘迹象显示,某些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豪门巨室,似乎并非对此毫无所知,甚至可能暗中有所牵连,或至少是冷眼坐观,意在趁乱牟利。手书最后几句,笔锋几乎力透帛背,特命他与刘和秘密查探,并明确点出:“近闻袁氏门下,尤以本初、公路二人之部属为甚,于东方寓所左近,人手陡增,行迹诡秘,往来皆掩人耳目,宜深查之,万分谨慎,切莫打草惊蛇。”
孙原逐字看完,沉默片刻。火盆中的炭火噼啪一声轻响。他再抬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沉静的深邃:“袁家……”二字出口,尾音拖得略长,仿佛在舌尖掂量着这庞然大物的分量。“四世三公,恩泽布于天下,门生故吏遍及朝野州郡。若他们……”
他顿了顿,将手中绢帛毫不犹豫地伸向身旁火盆,火焰瞬间舔舐而上,绢帛卷曲焦黑,化为片片灰烬,“若他们与太平道有所牵连,或纵容其坐大,其所图,恐怕就绝非金银财物那么简单了。”
那未尽之语,如同巨石沉入深潭,带着无尽的寒意,沉甸甸地压在两人心头。袁氏的能量,足以动摇国本。
“正是此理。”刘和重重颔首,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扫过院落低矮的墙头,仿佛能穿透重重屋宇街巷,看到这繁华帝都之下涌动的可怕暗流。“此事千钧重,非同小可。无确凿证据,绝不能漏出一丝风声,否则你我身死事小,恐逼得狗急跳墙,酿成大祸。陛下之意,是让你我二人,先行暗中查访,掌握虚实。”
孙原沉吟片刻,指尖在膝上轻轻敲击了两下,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朱雀大街,东方寓所一带,确是袁氏及其党羽活跃之所。京兆尹、执金吾的巡街吏卒,见了他们的车驾都要避让三分。你我这般模样前去,纵然换了常服,只怕也太过显眼,一举一动皆在他人眼中。”
刘和显然早已思虑周全,接口道:“自然不能以真面目、官身前往。我已备下两套衣物,皆是京中寻常富贵子弟流行的款式,料子尚可,却不算顶尖,纹样也普通。你我只作是家中略有薄资、出来寻欢作乐、附庸风雅的纨绔,去那街上最奢华、消息也最灵通的酒肆,要个临窗的雅座,坐上半日,饮酒听曲,眼睛看着街面便是。或许能有所得。”
计议已定,两人不再耽搁,入内更换衣物。孙原卸下那身低调却质料上乘的常服,内里换上一件绛紫色缠枝莲纹的锦袍,领口袖缘镶着貂毛,外罩依旧是他那件极为打眼、价值千金的紫狐大氅,腰间玉带也换成了更显张扬的金丝嵌宝带钩,活脱脱一个讲究排场、恣意享乐的豪奢子弟。
刘和则选了一身宝蓝色团花暗纹的绸袍,配以玄色狐裘,收敛了几分皇室贵胄的雍容,添了些许商贾之家的俗贵之气。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无奈与决然——此刻起,他们不再是天子近臣孙原和宗室俊彦刘和,而是两个纵情声色的闲散贵族。
出了孙原这处僻静的居所,绕过几条清冷巷弄,扑面而来的便是帝都主轴——朱雀大街的喧嚣热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招牌幌子迎风招展,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车辙辚辚声、马蹄嘚嘚声交织成一片。两人混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看似漫无目的地闲逛,偶尔在贩卖珍玩或西域奇物的摊铺前驻足,评头论足一番,像极了寻找乐子的纨绔。
然而,他们那双看似随意扫视的眼眸,却锐利如猎鹰,不着痕迹地过滤着周围的一切。他们的目光重点掠过那些悬挂着袁氏标记(如特定的车徽、门匾)的华丽车驾、高门府邸,以及出入其间的各色人等。
不过短短半个时辰,他们便敏锐地察觉到,在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宅院门外,确实多了一些面孔精悍、身形健硕的陌生男子。这些人虽作仆役或护卫打扮,但他们的眼神过于警惕机敏,站位看似随意实则隐含章法,彼此间交换眼色的动作迅捷而隐蔽,浑身透着一股绝非寻常家奴所能有的干练与隐隐的煞气。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印证着天子手书中那令人不安的猜测。
随后,刘和与孙原在袁涣的接应下,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朱雀街边最为奢华喧闹的“东方咏”酒肆之中。
酒肆二楼以一道紫檀木雕花屏风巧妙隔出几处雅座,他们所在的这一间“兰室”最为僻静,推开菱花格窗,正临着朱雀大街的喧嚣市井,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三人依礼序跽坐于锦席之上。身下的坐席以精麻为芯,外裹如意纹蜀锦,触感温软。四枚青铜席镇铸成敦厚稳重的黄牛之形,威严地压住席角。面前的黑漆云纹案几光可鉴人,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盛有细切腴脍的彩绘漆豆、温着醇酒的双耳鎏金铜樽、以及一套制作极其精良、绘有狩猎图的彩绘漆器酒具,包括长柄酒勺和羽觞耳杯。
袁涣身为此次小聚的召集者,尽显汝南袁氏子弟的风度与主人之仪。他今日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深衣,领口袖边绣着同色云纹,更显其儒雅气质。
他宽大的袖口在动作时如行云流水,执起长柄漆勺,为先至的刘和斟酒,动作舒缓而标准,勺中澄澈的醇酒如同一道金色的细线,精准地注入刘和面前的耳杯中,不多不少,恰至七分满,一滴未溅。他面容沉静温和,嘴角含着一丝惯常的、合乎礼节的浅笑,仿佛真只是邀友小酌。
唯有在目光与刘和短暂交汇时,眼底深处才极快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探寻。
“此乃店家秘藏,自冀州钜鹿郡购来的十年陈酿,名曰‘太平醉’,醇厚甘美却不烈,二位请品鉴。”袁涣的声音温和而有磁性,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介绍了酒水,又不失身份。
刘和微微颔首,依礼以右手三指托起耳杯底部,左手虚扶袖口,以免沾湿。他浅酌一口,动作优雅标准,无可挑剔,赞道:“果然好酒,曜卿兄(袁涣字)费心了。”然而,他那双与当今天子颇有几分相似的细长眼眸,却并未停留在美酒佳肴之上。
话音未落,其目光已似不经意地再度投向窗外,借着临窗的优势,扫视着楼下摩肩接踵的人流。他的视线锐利如鹰,细致地过滤着每一个过往行人的神态、衣着、动作,尤其是那些看似徘徊或目光游移者。
他的坐姿看似放松,实则肩背微微绷紧,显露出温和闲适仪态下,高度的警觉与专注。
孙原相较于刘和的端凝,姿态则略显疏懒随意。他并未完全正襟危坐,而是将身体微微倚靠在身后铺设的锦缎隐囊之上,紫狐大氅的绒毛衬得他面容愈发清俊,也带出几分属于“纨绔子弟”的慵懒贵气。他执杯的方式也更为随意,指尖轻轻圈着杯耳,仿佛只是百无聊赖地把玩,目光时而落在杯中酒液,时而扫过屏风上的雕花,似乎对楼下的喧嚣并不十分上心。
然而,若是细看,便会发现他那双深邃眸子偶尔掠过窗下某处时,其停留的瞬间、眸光闪动的频率,其专注与锐利程度,丝毫不亚于刘和。他更像一个蛰伏于暗处的猎手,于静默无声中,捕捉着风中传来的每一丝异动,分析着每一缕可疑的气息。室内的酒香、窗外的市声、袁涣温和的话语、刘和谨慎的观察……所有的一切,都汇入他心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帝都暗流之图。
孙原相较于刘和的端凝,姿态则略显疏懒。他并未正襟危坐,而是将身体微微倚靠在身后的红漆凭几上,紫狐大氅的绒毛衬得他面容愈发清俊。他执杯的方式也更为随意,指尖轻轻圈着杯耳,仿佛只是在享受这片刻的闲暇。
但他的沉默并非放松,那双深邃的眸子偶尔掠过窗下时,其专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刘和。他更像一个蛰伏的猎手,于静默中捕捉着风中传来的每一丝异动。
酒过一巡,案上的珍馐未动多少。三人的交谈声极低,且多引用典故,隐晦至极,即便有外人听见,也只会以为是几位贵介公子在清谈玄理。
突然,刘和举杯至唇边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住了。他的目光锁定在楼下街角一个贩卖葛布的摊贩前。袁涣立刻察觉,执壶欲斟酒的动作顺势变为指向案上一碟炙肉,口中笑道:“此间鹿炙乃是一绝,刘兄不妨一试。”巧妙地将刘和目光的停滞掩饰过去。
孙原的视线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落于彼处。他看得更为分明——那摊贩与一买主模样的男子交谈时,袖口微微捋起,小臂之上,赫然缠着一小条褪色的黄布!
“西北向,布贩,左臂。”孙原的声音极低,如同叹息,嘴唇几乎没动。
刘和微微颔首,表示看见。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三人便以这种极度克制的方式,凭借着过人的目力与耐心,从熙攘人流中陆续辨识出数名臂缠黄布者。他们身份各异,有商贩、有徒隶、甚至有看似普通的行人,但那抹黄色却如同阴沟里的标记,将他们隐秘地串联起来。
这些人看似互不相识,各行其是,但他们的行动轨迹,却隐约围绕着街对面一间经营漆器的“张氏记”铺面。
孙原抬眼望去,终于发现了些许诡异。
一位身着深青色直裾深衣、头戴介帻的中年男子从“张氏记”中踱步而出。他腰间系着的青绶和组玉佩表明其身份至少是二百石以上的官吏或某位显贵的家丞。此人面容白净,下颌微须,神态矜持而谨慎。他站在檐下,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街面。
几乎在他出现的同时,那几名臂缠黄布的人,动作都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停顿或调整,仿佛在无声地向他致敬,或等待指示。
“此人……”袁涣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声音压得更低,“我似是见过。像是……太仆袁基府上的外院管家,专司采买之事。”
刘和与孙原心中同时一凛。太仆袁基,正是袁家当代家主袁逢之子,袁术的兄长!袁家核心人物的管家,竟疑似是太平道在帝都的联络人?
那管家并未久留,似乎只是出来确认一下情况,旋即转身,沿着朱雀大街的人流,向东而行。
时机稍纵即逝。
刘和迅速决断。他不能轻易露面,袁涣身份敏感亦不宜追踪。他目光转向孙原。
“孙兄,”刘和以指尖蘸了杯中酒液,在漆黑的案几上飞快地写了一个“缀”字,随即用袖口抹去,“有劳。”
孙原会意。他本就穿着常服,而非官袍,且名声虽显,但真正识得他面容的人远不如认识刘和与袁涣的多。他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缓缓起身。
他的动作依旧从容不迫,仿佛只是坐久了欲稍作活动。他先是对刘和与袁涣依礼微微欠身,仿佛告罪暂离,然后才不紧不慢地系好紫氅,缓步下楼,自然地融入街市人流之中。
刘和与袁涣立刻移至窗边最佳观察位置,身体隐在雕花窗棂之后,目光紧紧锁定楼下那个渐行渐远的青色身影(管家),以及更后方,那个不即不离、悠然信步的紫色身影(孙原)。
袁涣执起酒勺,缓缓为刘和已将空的耳杯续满,低声道:“东市人多,易脱身,亦易设伏。”
刘和目光如炬,紧盯着下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热的耳杯边缘,沉声应道:“无妨。孙轻画之能,追踪一人,足矣。”
他们的追踪与指引,就在这楼上楼下的无声默契中,于帝都最繁华的街道上,悄然展开。
***************************************************************************************************************************************************************************************************************
次日清晨,袁术早早地就来到了东方寓。
大门洞开,风声呼啸。
马元义好似早已猜到了袁术要来,衣冠端正,垂坐池边。
他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唐周、龚都、龚文健都不在了,他在袁术彻底跟他撕破脸之前便已经布好了退路。
更何况,他昨夜已经见过了封谞和徐奉,他要死了,这两位权力顶峰的中常侍一个也跑不掉。
“坐!”
“不坐!”
袁术冷笑一声,冷声道:“当日早已约定,太平道在帝都内一应事宜需与我袁氏一族通报,这些日子,你们动作未免太多了。”
“动作太多?”
马元义微微侧头,眼角余光早已看到了袁术愤怒的脸色。
他轻蔑一笑,头转将过去,望着一池春水,道:“你看这池水清澈,若真有什么动作,谁又看不见?”
“哼。”
袁术一声冷哼,道:“与封谞、徐奉勾结,也就罢了。如今是连何进、何苗兄弟都勾搭上了,你们太平道的手伸得未免太长了。”
“你在害怕什么?”袁术话音未落,马元义的声音便怼了回去,“太平道行事,自有法度。若是没有通变的法子,在这帝都之内,岂不成了你们袁氏一族的玩物?”
“袁公路,你不要忘了,我们是合作,不是你袁氏一族的傀儡。”
袁术冷笑,一甩袍袖,怒气暴涨:“联合何苗,将太平道的杀手送入皇宫,再将复道卫士杀个干净,将罪责推到京兆尹刘陶的身上,刘陶原来是太尉杨赐的掾属,此番拉他下水,杨赐迟早要注意到我们身上,热火烧身!”
马元义没有丝毫动怒,甚至脸上还有笑容。
袁家四代五位三公,为何到了这一代,竟是蠢如猪牛一般的人。杨赐、袁滂这般屹立朝堂几十年的,哪一个不是成精的人物?太平道渗透到了帝都,若是杨赐猜不到些许,更何况前几日的复道血案可是铁证如山。
马元义是张角大弟子,些许自负不奇怪,可这不代表他目中无人,恰恰相反,他足够冷静、足够稳妥,才在这铁桶般的帝都里让太平道一点点变成庞然大物。
袁术自诩自己和太平道合作已久,可是前日才知道袁绍和太平道也有交易,更是今日才知道,太平道和十常侍也有勾结。这让一向自负袁氏家族年轻一辈第一的袁公路如何不动怒。
袁术当然愤怒。
大早上的急报就把他从温暖的被窝里拖了出来。
执金吾袁滂告病,京兆尹刘陶被贬,但是新任卫尉刘虞、光禄勋张温可是速度极快,刘虞官邸还没搬利索,卫尉下属各曹就已经迅速整理卷宗,刘虞入职数日,便查到了复道卫士当夜换防一事,当夜的复道卫士归属卫尉执掌,但是有人手握调令,将两百人一个不少全部划入了射声校尉何苗下属,而后从京兆尹刘陶手中调走了两百侦骑入宫换防,凭空少了两百人、多了两百人。
这些人去哪里了?
从城门校尉赵延手里走了一圈,何苗调了两百人进了赵延手中,赵延手里又调了两百人进了京兆尹刘陶手里。
最终死在复道的是刘陶手中的两百人,连同一众太平道高手。
等袁术知道这些时,三公九卿已经都知道了,意味着天子也知道了。
复道血案,把帝都里所有有兵权的全扫了进去,卫尉、光禄勋、北军、城门校尉、京兆尹,一个不少。
现在,京兆尹刘陶被夺职,是处于天子对老师杨赐旧属的爱护还是什么其他的,已经不重要了;刘虞、张温,加上主掌刑狱的崔烈,正在飞速调查,整个帝都看似风波不惊,背地里早就炸上了天。
袁术不幸,他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袁术也幸运,最后一个知道的往往和这件事没有关联。
袁家得以置身事外,但令袁隗不高兴的是,这些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料,作为一个叱咤朝堂多年的老狐狸而言,没有什么比朝堂事脱离他的掌控更加令人愤怒的了。
但是他还没有失智,起码袁术还能昂然直入东方寓。
“马元义,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袁术紧紧捏着揉成一团的绢布,一字一顿地从牙缝里蹦出话来:
“交出太平道在帝都的所有暗桩,士族、宦官、外戚,所有人,袁家保你一命。”
马元义头也不回,轻声一笑:
“罢了。”
“你找死!”
袁术怒急、恨急,他解决不了马元义,那么他的兄长袁绍就要动手了。这一直掐着劲的兄弟俩,彼此出风头都不是对方愿意看到的。
袁术没有失智,在他出门之前,袁隗三番五次交代,怒则有失,急则失智,要不得、要不得。
袁术转身离去,和死人不必多话。
他一身锦袍,如狂风一般卷出奢华的东方寓,一路破口大骂。
门外,袁绍好整以暇。
这位白身的袁氏家族年轻一辈第一人,此刻嘴角带笑,意气风发。
袁家的人,再是白身,也堪比二千石,何况是袁家嫡长子。
袁术的身影出现在东方寓的门径里,袁绍嘴角笑意更甚,大手一挥,长袍卷起,威风赫赫——
“将此处——封了!”
数十名城门校尉处的卫士迅速出动。
城门校尉赵延,帝都第一宦官大长秋赵忠的亲弟弟,斜着头望着袁绍,笑得何其大声:“多谢袁公子,多谢……”
袁术望着两人的笑脸,气得嘴角咧成哆嗦。
他心中冷笑,就让十常侍再猖狂猖狂,袁家的谋算,就是要让十常侍付出代价。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流华录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liuhualu/read/86/157.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