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世界江山一统志 http://www.64sw.com/xiaoshuo/shijiejiangshanyitongzhi/read/97/199.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李德裕想,当初元稹在符真路大干,经常需要自己帮衬,自己在朱达路主政,就缺一个可以帮衬的下属,郑亚是不错,但是任太守才一年多,不可能提拔上来,倒是可以先换个其他人。
李德裕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将凤岐山拿掉,换自己的好友李固言过来,省的一直被掣肘。
李德裕又考虑,牂牁族粗放,单靠他们发展经济、融洽民族关系够呛,短期内要想扭转形势,最好是引进一批汉人,在文化上、经济上都会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想好以后,李德裕就开始写奏折,奏折里第一件事就是弹劾凤岐山,说他在解决宗教和民族矛盾方面毫无作为,放任两族互相攻讦,甚至纵容牂牁族抢掠夷人的神庙,以至于发生变乱,建议吴越道布政使李固言来担任朱达路按察使。
奏折的第二件事讲明,牂牁族文明较低,蛮性未改,喜欢掳掠、压迫夷人,单靠他们根本无法治理朱达路,请求放宽来朱达路经商办厂华人数量的限制,待朱达路经济有所起色以后再重新收紧。
奏折中第三件事,重点强调朱达路经济差,各族都赚不到钱,希望朝廷在产业上能够略微放松一些,允许在朱达路搞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运回国内织布。
李纯在夏原先后收到韩愈和李德裕的奏折,对韩愈提出的宗教改革“三化”标准和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新模式非常认可。
李纯原来是想用华夏的佛道两教去教化夷人,但是现在发现搞不好容易闹出宗教矛盾,去中心化、去分裂化、去极端化才应该是宗教改革的重点,只要百姓拥护朝廷、本分做人,何必纠结于他们信什么教。
苏伊士运河采用新模式开挖,不仅加快了挖掘的进度,而且节约了朝廷不少资金,虽说后面会让林如贤等人赚一笔,但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权还在朝廷手里,以后对沟通欧洲意义重大。
关于李德裕提出的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好办,当初朱达路出事,也不全是王之孝的责任,凤岐山也有一份,干脆拿掉,让能干的李固言过去,两人也好打配合。
第二、第三件事有点难办,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牂牁族那些粗人进行基层治理,确实容易生乱,多去一些汉人帮带,肯定会好一些,就给朱达路放宽一倍的额度。
国内就是靠这些优势产业赚国外的钱,允许朱达路搞绵纺纱业,国内就要少赚一些,李纯不禁有些肉疼,但是转念一想,国内也在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迟早要搞产业转移,朱达路目前经济困难,就适当放宽一些吧。
李纯考虑清楚以后,全部批准两人所奏之事,责成中书省去办理。
韩愈收到朝廷的批复以后,信心大增,全力推进苏伊士运河的建设,并在苏伊士运河北端入海口附近,开始正式建设穆庭的首府。韩愈认为,运河修好以后,有通江达海的效果,就将新城命名为通达府(今塞得港)。
韩愈命人将北段开挖运河产生的土方,全部运到通达府附近,填掉沼泽、浅海,填完之后就开始建城,力争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将通达新城也建好。
韩愈根据埃及一带盛产棉花的优势,派出大量的羌戎商人到各地收棉花,拉到苏伊士港,然后卖到国内,羌戎人、夷人都能赚到一些钱。
在韩愈严格的管制下两族各信各的教,再也不去拉拢其他族人信仰自己的宗教,也不再相互攻讦,彼此安分了很多,都开始忙着赚钱。
韩愈发现,在大食教的教义中,还是有些极端思想,决定按照“三化”的标准,大规模开展宗教改革。
韩愈就要求各地进行排查,凡是有宣扬极端思想的神职人员,要求其必须改正,否则就革去其神职,实现去极端化。
凡是有宣扬分裂、暴力的经书,一概没收,由各郡民政局组织宗教专家进行修改,直到符合标准为止,实现去分裂化。
取缔一切有领导关系的宗教组织,各个寺庙完全独立,不受任何组织领导,只有郡、领的民政部门才有权管理,实现去中心化。
韩愈的宗教改革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特别是遭到一些大食教宗教人员的反对。韩愈的态度也很鲜明,要么按照“三化”标准进行改造,夷人保持宗教信仰的权力,否则朝廷将会采取严厉措施,甚至摧毁绝不整改的寺庙。
穆庭路有两个军坐镇,这些人无可奈何,不敢乱来,只得先表面答应下来。
韩愈知道,仅靠口头上的约束是不行的,他让路、郡、领三级官府,派人明察暗访,只要发现有违反“三化”的宗教场所,立即取缔,进行整改,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李德裕则将宗教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牂牁族的巫教,他认为巫教派系庞杂,教义混乱,夹杂着很多鬼神之说,巫婆、神汉可以随意解释宗教的含义。
最后,李德裕将巫教中的神、鬼、蛊定性为民俗,而不是宗教,鼓励牂牁族信奉儒释道三教。李德裕要求,朱达路各级官府在招收公职人员时,要优先选用信仰儒释道三教的人员。
朝廷的批复下来以后,李德裕非常高兴,开启了大规模的招商,派出好几个招商小组,到国内招引纺纱、采矿、冶金的企业。
李德裕还在德干高原一带鼓励夷人种植棉花,然后由牂牁人收购运到显德府,或者卖到国内,或者就地加工成棉纱。
李德裕还把全路有开采宝石的矿全部整合起来,取缔了一批地下小市场,要求其出产的宝石全部运到显德府宝石交易市场去卖,壮大朱达路的宝石产业。
经过招商,很快就有一批华人企业来朱达路发展,由于放松了华人来朱达路的限制,还来了一些做生意的华人。
华人企业对于采矿、冶金、纺纱都很专业,很快就新建了一批企业,开始大规模招募工人。李德裕要求优先照顾牂牁人,牂牁人不够的再招募夷人。
那些来朱达路做生意的华人,李德裕要求他们必须要雇佣牂牁人,带着他们做生意,提高牂牁人的经商能力。
经过李德裕这么倒腾一番,牂牁人发现其实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赚钱,而且赚的合法、赚的更多,没必要再去压迫夷人。夷人也觉得摆脱了牂牁人的欺凌,经济上也能跟着收益,也开始拥护官府。
不久,李固言来到显德府,担任按察使一职,李德裕与李固言本是好友,情投意合,有了李固言的加入,李德裕动力更足,准备在朱达路大干一番。
此时,显德府已经完全建成,北部是老城区,称为瓦迪区,南部是新城区,称为钦奈区。李德裕决定沿用隆安府的模式,开始了人员管控模式。
原则上,华族、牂牁族居住在钦奈区,夷人居住在瓦迪区,周边几个领的夷人不得迁入钦奈区、瓦迪区,瓦迪区的居民可以进入钦奈区务工,但是必须要持有身份牌,治安局和民政局会对瓦迪区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一旦发现有反华行为或者犯罪记录的,处罚后直接驱逐出瓦迪区。
朱达路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在显德府就业收入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就算当一个纺纱工人,赚的也不少,这些夷人非常珍惜留在显德府的机会,谁还敢骂华人、斗牂牁人,没必要跟钱过不去。
各郡也参照显德府的做法,郡城严格控制夷人的迁入,把有限的居住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拥护、支持官府的夷人,一旦发现不法行为,立即驱逐到农村。
这些人到农村也不是没人管了,安维部在各地建立了不少分支机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有襄人、有夷人,他们会到处走访,如果发现有人发表反动言论或分裂思想,立即进行抓捕,交审判机关审讯后量刑处罚。
李固言告诉李德裕一个重要的消息,国内已经成功研制出汽车,造汽车就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燃烧汽油。
钢铁方面朱达路优势不大,但是朱达路地处热带,有的地方可以种植橡胶,农水部已经搞了一些橡胶种子送到符真路、巽他路,朱达路也可以要来一些,种植橡胶未来肯定有利可图。
朱达路虽然不产石油,但是瀚海路产石油,朱达路正好在运输路线上,完全可以截留一些在朱达路提炼,发展炼油业又可以帮朱达路增加一份财源,
李德裕惊叹李固言的想法,但是觉得汽车才刚研制成功,大规模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朱达路刚从朝廷那要来纺纱业,又想要炼油业,肯定会自讨没趣。
不过橡胶的生产是个慢功夫,朱达路倒是可以引进一些,李德裕当即派人到符真路要来一些橡胶种子,搞到西南部的喀拉郡(喀拉拉邦)种植,待汽车业发展起来,肯定可以赚上一笔。
过了几个月,帕迦路和瞿印路都知道了朝廷在朱达路放开了纺纱业,也纷纷向朝廷写奏折。
韦处厚在奏折里说,棉花体积大,来回运费很多,瞿印路经济也不好,要求朝廷允许在瞿印路也可以搞纺纱业。
张广孝则反应,黄麻产业本来就利润微薄,拉到国内运费损耗大半,帕迦路根本不赚钱,要求在帕迦路放开麻纺织业,就地加工后,再卖到国内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纯没想到自己心一软,成就了李德裕,现在又被张广孝和韦处厚盯上了,当即后悔不已。
不过,李纯转念一想,现在自行车出来了,汽车也造出来了,就相当于有了两个新兴的产业,这个两个产业更赚钱。再说就算再几个路将棉花、黄麻纺成纱线,卖到国内,还是要交两成的关税,赚大头的还是朝廷,嘿嘿。
后面韩愈也听到消息,也要求在穆庭路放开纺纱业,只有符真路、巽他路不适合种棉花,才没递奏折。
李纯干脆大笔一挥,允许各路发展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要卖回国内,由国内的企业织布、印染、做成衣服,大头还得国内来赚。
说起汽车业,三个人一直较劲,马世明虽然率先造出内燃机,但是蔡耀宗是内燃机和汽车一起研究,蔡耀宗晚两个月造出内燃机后,立即和汽车其他的部分组装,又经过三个月的磨合,终于首先造出汽车。
又过了几个月,马世明和艾笛声的汽车也造了出来,整体来看,蔡耀宗的汽车质量更好些,但是其他商业大亨都不愿蔡耀宗一家独大,罗飞来购买了马世明的专利,聘请他为总技师,林如贤则购买了艾笛声的专利,也准备自己单独造车。
当初,是朝廷出的创意,也是朝廷出资供这些人研究,按照道理,这些专利都应该属于朝廷。最后三家公司都向朝廷交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然后开启不同的造车之路。
李德裕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将凤岐山拿掉,换自己的好友李固言过来,省的一直被掣肘。
李德裕又考虑,牂牁族粗放,单靠他们发展经济、融洽民族关系够呛,短期内要想扭转形势,最好是引进一批汉人,在文化上、经济上都会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想好以后,李德裕就开始写奏折,奏折里第一件事就是弹劾凤岐山,说他在解决宗教和民族矛盾方面毫无作为,放任两族互相攻讦,甚至纵容牂牁族抢掠夷人的神庙,以至于发生变乱,建议吴越道布政使李固言来担任朱达路按察使。
奏折的第二件事讲明,牂牁族文明较低,蛮性未改,喜欢掳掠、压迫夷人,单靠他们根本无法治理朱达路,请求放宽来朱达路经商办厂华人数量的限制,待朱达路经济有所起色以后再重新收紧。
奏折中第三件事,重点强调朱达路经济差,各族都赚不到钱,希望朝廷在产业上能够略微放松一些,允许在朱达路搞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运回国内织布。
李纯在夏原先后收到韩愈和李德裕的奏折,对韩愈提出的宗教改革“三化”标准和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新模式非常认可。
李纯原来是想用华夏的佛道两教去教化夷人,但是现在发现搞不好容易闹出宗教矛盾,去中心化、去分裂化、去极端化才应该是宗教改革的重点,只要百姓拥护朝廷、本分做人,何必纠结于他们信什么教。
苏伊士运河采用新模式开挖,不仅加快了挖掘的进度,而且节约了朝廷不少资金,虽说后面会让林如贤等人赚一笔,但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权还在朝廷手里,以后对沟通欧洲意义重大。
关于李德裕提出的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好办,当初朱达路出事,也不全是王之孝的责任,凤岐山也有一份,干脆拿掉,让能干的李固言过去,两人也好打配合。
第二、第三件事有点难办,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牂牁族那些粗人进行基层治理,确实容易生乱,多去一些汉人帮带,肯定会好一些,就给朱达路放宽一倍的额度。
国内就是靠这些优势产业赚国外的钱,允许朱达路搞绵纺纱业,国内就要少赚一些,李纯不禁有些肉疼,但是转念一想,国内也在发展一些新兴产业,迟早要搞产业转移,朱达路目前经济困难,就适当放宽一些吧。
李纯考虑清楚以后,全部批准两人所奏之事,责成中书省去办理。
韩愈收到朝廷的批复以后,信心大增,全力推进苏伊士运河的建设,并在苏伊士运河北端入海口附近,开始正式建设穆庭的首府。韩愈认为,运河修好以后,有通江达海的效果,就将新城命名为通达府(今塞得港)。
韩愈命人将北段开挖运河产生的土方,全部运到通达府附近,填掉沼泽、浅海,填完之后就开始建城,力争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将通达新城也建好。
韩愈根据埃及一带盛产棉花的优势,派出大量的羌戎商人到各地收棉花,拉到苏伊士港,然后卖到国内,羌戎人、夷人都能赚到一些钱。
在韩愈严格的管制下两族各信各的教,再也不去拉拢其他族人信仰自己的宗教,也不再相互攻讦,彼此安分了很多,都开始忙着赚钱。
韩愈发现,在大食教的教义中,还是有些极端思想,决定按照“三化”的标准,大规模开展宗教改革。
韩愈就要求各地进行排查,凡是有宣扬极端思想的神职人员,要求其必须改正,否则就革去其神职,实现去极端化。
凡是有宣扬分裂、暴力的经书,一概没收,由各郡民政局组织宗教专家进行修改,直到符合标准为止,实现去分裂化。
取缔一切有领导关系的宗教组织,各个寺庙完全独立,不受任何组织领导,只有郡、领的民政部门才有权管理,实现去中心化。
韩愈的宗教改革还是遇到了一些阻力,特别是遭到一些大食教宗教人员的反对。韩愈的态度也很鲜明,要么按照“三化”标准进行改造,夷人保持宗教信仰的权力,否则朝廷将会采取严厉措施,甚至摧毁绝不整改的寺庙。
穆庭路有两个军坐镇,这些人无可奈何,不敢乱来,只得先表面答应下来。
韩愈知道,仅靠口头上的约束是不行的,他让路、郡、领三级官府,派人明察暗访,只要发现有违反“三化”的宗教场所,立即取缔,进行整改,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李德裕则将宗教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牂牁族的巫教,他认为巫教派系庞杂,教义混乱,夹杂着很多鬼神之说,巫婆、神汉可以随意解释宗教的含义。
最后,李德裕将巫教中的神、鬼、蛊定性为民俗,而不是宗教,鼓励牂牁族信奉儒释道三教。李德裕要求,朱达路各级官府在招收公职人员时,要优先选用信仰儒释道三教的人员。
朝廷的批复下来以后,李德裕非常高兴,开启了大规模的招商,派出好几个招商小组,到国内招引纺纱、采矿、冶金的企业。
李德裕还在德干高原一带鼓励夷人种植棉花,然后由牂牁人收购运到显德府,或者卖到国内,或者就地加工成棉纱。
李德裕还把全路有开采宝石的矿全部整合起来,取缔了一批地下小市场,要求其出产的宝石全部运到显德府宝石交易市场去卖,壮大朱达路的宝石产业。
经过招商,很快就有一批华人企业来朱达路发展,由于放松了华人来朱达路的限制,还来了一些做生意的华人。
华人企业对于采矿、冶金、纺纱都很专业,很快就新建了一批企业,开始大规模招募工人。李德裕要求优先照顾牂牁人,牂牁人不够的再招募夷人。
那些来朱达路做生意的华人,李德裕要求他们必须要雇佣牂牁人,带着他们做生意,提高牂牁人的经商能力。
经过李德裕这么倒腾一番,牂牁人发现其实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赚钱,而且赚的合法、赚的更多,没必要再去压迫夷人。夷人也觉得摆脱了牂牁人的欺凌,经济上也能跟着收益,也开始拥护官府。
不久,李固言来到显德府,担任按察使一职,李德裕与李固言本是好友,情投意合,有了李固言的加入,李德裕动力更足,准备在朱达路大干一番。
此时,显德府已经完全建成,北部是老城区,称为瓦迪区,南部是新城区,称为钦奈区。李德裕决定沿用隆安府的模式,开始了人员管控模式。
原则上,华族、牂牁族居住在钦奈区,夷人居住在瓦迪区,周边几个领的夷人不得迁入钦奈区、瓦迪区,瓦迪区的居民可以进入钦奈区务工,但是必须要持有身份牌,治安局和民政局会对瓦迪区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一旦发现有反华行为或者犯罪记录的,处罚后直接驱逐出瓦迪区。
朱达路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在显德府就业收入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就算当一个纺纱工人,赚的也不少,这些夷人非常珍惜留在显德府的机会,谁还敢骂华人、斗牂牁人,没必要跟钱过不去。
各郡也参照显德府的做法,郡城严格控制夷人的迁入,把有限的居住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拥护、支持官府的夷人,一旦发现不法行为,立即驱逐到农村。
这些人到农村也不是没人管了,安维部在各地建立了不少分支机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情报人员。这些情报人员有襄人、有夷人,他们会到处走访,如果发现有人发表反动言论或分裂思想,立即进行抓捕,交审判机关审讯后量刑处罚。
李固言告诉李德裕一个重要的消息,国内已经成功研制出汽车,造汽车就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燃烧汽油。
钢铁方面朱达路优势不大,但是朱达路地处热带,有的地方可以种植橡胶,农水部已经搞了一些橡胶种子送到符真路、巽他路,朱达路也可以要来一些,种植橡胶未来肯定有利可图。
朱达路虽然不产石油,但是瀚海路产石油,朱达路正好在运输路线上,完全可以截留一些在朱达路提炼,发展炼油业又可以帮朱达路增加一份财源,
李德裕惊叹李固言的想法,但是觉得汽车才刚研制成功,大规模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朱达路刚从朝廷那要来纺纱业,又想要炼油业,肯定会自讨没趣。
不过橡胶的生产是个慢功夫,朱达路倒是可以引进一些,李德裕当即派人到符真路要来一些橡胶种子,搞到西南部的喀拉郡(喀拉拉邦)种植,待汽车业发展起来,肯定可以赚上一笔。
过了几个月,帕迦路和瞿印路都知道了朝廷在朱达路放开了纺纱业,也纷纷向朝廷写奏折。
韦处厚在奏折里说,棉花体积大,来回运费很多,瞿印路经济也不好,要求朝廷允许在瞿印路也可以搞纺纱业。
张广孝则反应,黄麻产业本来就利润微薄,拉到国内运费损耗大半,帕迦路根本不赚钱,要求在帕迦路放开麻纺织业,就地加工后,再卖到国内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纯没想到自己心一软,成就了李德裕,现在又被张广孝和韦处厚盯上了,当即后悔不已。
不过,李纯转念一想,现在自行车出来了,汽车也造出来了,就相当于有了两个新兴的产业,这个两个产业更赚钱。再说就算再几个路将棉花、黄麻纺成纱线,卖到国内,还是要交两成的关税,赚大头的还是朝廷,嘿嘿。
后面韩愈也听到消息,也要求在穆庭路放开纺纱业,只有符真路、巽他路不适合种棉花,才没递奏折。
李纯干脆大笔一挥,允许各路发展纺纱业,但是纺出来的纱线全部要卖回国内,由国内的企业织布、印染、做成衣服,大头还得国内来赚。
说起汽车业,三个人一直较劲,马世明虽然率先造出内燃机,但是蔡耀宗是内燃机和汽车一起研究,蔡耀宗晚两个月造出内燃机后,立即和汽车其他的部分组装,又经过三个月的磨合,终于首先造出汽车。
又过了几个月,马世明和艾笛声的汽车也造了出来,整体来看,蔡耀宗的汽车质量更好些,但是其他商业大亨都不愿蔡耀宗一家独大,罗飞来购买了马世明的专利,聘请他为总技师,林如贤则购买了艾笛声的专利,也准备自己单独造车。
当初,是朝廷出的创意,也是朝廷出资供这些人研究,按照道理,这些专利都应该属于朝廷。最后三家公司都向朝廷交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然后开启不同的造车之路。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世界江山一统志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shijiejiangshanyitongzhi/read/97/199.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