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体重兑换系统:胖子逆袭计划 http://www.64sw.com/xiaoshuo/tichongduihuanxitong0pangzinixijihua/read/97/642.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在没参与合拍项目之前,商叶初对《冰与铁》剧组的交流怀着很多幻想。
比如,两边剧组的主创人员,跨过重重的语言阻碍和文化障碍,探讨着种种高雅的话题:红色精神,广袤大地上的雪原,雪景中的取景,共同的信仰,超越文化隔阂与国别的共鸣。
比如,两边剧组的主创人员,紧紧地握着彼此的手,庄严而郑重地宣布,我们的使命是巩固历史记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为未来的华俄文化合作项目起到示范效应!
比如,双方用稚拙的中文和俄语友好地对彼此道:“你好。”“Привет.(你好。)”而后齐齐露出真挚的,含着鼓励意味的微笑……
现实与幻想的鸿沟宽得像西伯利亚高原。
两方编剧和导演齐齐上阵,用各自的母语夹枪带棒地辩论着。然而辩的却并不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或者鲁迅、红色文学;而是一大堆毫无营养的车轱辘话。可怜的翻译们把这些查重率高达70%的话来来回回地翻译给对方,再把一堆同样的语言废料翻译回来。
“这样修改会使剧本结构太过臃肿!”
“如果臃肿,为什么不删去一些?”
“所以我把其他华国留学生的戏份删掉了啊!”
“谁让你删这个了?”
两边主创就这样像搓麻将一样翻过来倒过去地推着这个破话题。说来说去,结果没讨论出来半根,商叶初倒是差不多已经背会了俄方编剧口中那几套俄语。
商叶初和谢尔盖像两个无家可归的野人,孤独地看着两边的编剧导演们打口水仗。完全插不进去口。
这是第一次剧本围读会,探讨其他事务的比重远大于探讨剧本和剧情。因此,主演团队中,只有商叶初这个女主角和谢尔盖这个男主角来了。
商叶初不插嘴,是因为卢编剧的提醒。青凭娱乐搞出狂飙计划,虽然得罪了不少窃贼式编剧,但也赢得了许多较为正直的编剧的好感。卢编剧就是其中之一,她给商叶初挤眉弄眼地使了些眼色,又悄悄发了两条消息。
俄罗斯那边的电影创作中,导演和编剧的话语权远远大于演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导演是上帝,编剧就是上帝的副手,演员就是工具人。不是比喻性质,而是真正的工具人。虽然听起来很不政治正确,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XX自有国情在此。
米哈伊尔编剧在商叶初提出意见时脱口而出“您这样的演员只需要表演,不需要对我的剧本指手画脚”,并不是歧视——在他眼中,这就是常识!
商叶初第一次抨击剧本(而且用词还不怎么客气),在俄方编剧眼中已经是惊世骇俗。如果接下来再没完没了地建言献策,就算再言之有物,效果也一定是不怎么愉快的。
跨文化合作,虽然不至于对对方卑躬屈膝,言听计从;但也没必要在第一次剧本围读会上,就逼着初来乍到的导演编剧们改弦更张。
因此,在黄导演和卢编剧到来后,商叶初就彻底退居二线,只能挂着营业微笑,观赏这出无聊的肥皂剧。
谢尔盖不说话,则纯粹是因为话少。在商叶初看来,对方更像是那种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不过这对商叶初而言也是好事,他一说话,商叶初就忍不住盯着他上唇的胡子看,想看看那胡子到底是真的,还是粘上去的。怪不礼貌的。
桌子是圆桌,两人隔桌对坐,一个看戏,一个沉默。如果不是拍照的记者终于姗姗来迟的话,整场剧本围读会,《冰与铁》的男女主角,恐怕到散会也不会交流。
记者终于到了。在敲门声响起的瞬间,黄导演和卢编剧立刻恢复了笑容满面的模样,望着俄方主创的眼神堪称慈爱,就像一位叔叔和一位姑姑在看自己的好大侄儿们一样。动作之熟练,演技之精湛,把吹胡子瞪眼的列夫导演和米哈伊尔编剧看得齐齐一呆。
卢编剧一边微笑,一边从牙缝里对自己的翻译挤出几个字:“告诉那边那几个老毛子,记者来了,把那几张臭脸收一收,体面点。”
翻译愣了愣,还在思忖该怎么委婉地翻译这句话,商叶初已经用塑料俄语开口道:“列夫导演,%¥&@编剧,记者到了。无论我们双方有怎样的分歧,那都是剧组内部的事情。我想,你们不希望媒体指指点点吧?”
商叶初的经纪人和助理悄然走向门外,去与记者们交涉。
待记者们入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温馨的景象:华方的编剧温声细语地说着什么,翻译转述着她的话,还没等翻译说完,俄方的导演就呵呵地拍桌大笑起来,笑声相当爽朗;华方的主演叶初,正认真地随着编剧的话语做笔记,还时不时拿起手机,对准剧本拍几张照片;俄方的编剧呷了一口热茶,笑眯眯地望着这和谐的一切……
真是和乐融融、其乐无穷啊!记者们忍不住感慨地想,从前也拍过不少剧组的围读会,大家都显得有点端着,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哪像《冰与铁》的剧组这么相亲相爱?
一位记者绕着场地走了一圈,开始看打光条件和房间背景;另一位记者例行公事地检查了一遍设备。站在正中央的记者笑眯眯道:“哟,叶初,又见面了。”
这记者是华视的人,之前也拍过叶初几次。叶初笑着冲她招了招手,脸上却故意做出一副嫌弃的表情:“小杜?怎么又是你?”
小杜记者摆弄了一下自己的领夹麦,笑道:“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会P图。有我你就偷着乐吧。”
寒暄之间,其他记者已经大致踩好了点。剧本围读会是剧组内部的机密,不可能录一大段视频丢到网上。拍几张漂亮照片塞进新闻报道里,就万事大吉了。
小杜记者眯着眼,比了比场上的构图。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不对啊,明明进来的时候,探讨氛围热火朝天的。怎么拍照找构图的时候才发现,两边的导演、编剧、演员,这么泾渭分明呢?明明交流得很热络,物理距离上,彼此却恨不得离对方八丈远,不像在讨论,倒像是谈判似的……
小杜的眼皮跳了跳,估计是她的错觉吧。
“这样坐着可不成,”小杜笑盈盈道,“大家彼此坐得近一些,我们才好拍摄。来来来,导演跟导演坐一起,编剧跟编剧坐一起,演员和演员坐一起,翻译插在空里坐,助理们和经纪人麻烦先出去一下……”
小杜手底下的记者们随着她的指挥,七手八脚地给在场众人重新分配座位。
“叶初和那个……谢尔盖,”小杜摆摆手,用中文和英语各说了一遍,“你们两个坐到中间来。”
有个理论是,拍群体照时,漂亮的孩子要处于最显眼的位置,这样整个画面也会显得更美。所有与剧本围读会有关的采访报道都是摆拍,除了构图好看外没有别的要义。践行这个理论最合适。
商叶初站起身,坐到小杜记者指派的位置上,谢尔盖却似乎有些迟疑,虽然起身,却站在原处没有动。
小杜给商叶初使了个眼色:怎么回事?听不懂英文?
商叶初轻轻摇头:别问我,我和他也是第一次见。
“谢尔盖,”商叶初起身敲了敲他面前的桌子,用俄语道,“早拍完早结束,很快的。”
谢尔盖英挺的眉宇间闪过一抹显而易见的迟疑。看得商叶初心里咯噔一声,这人别是个有种族歧视的家伙吧?不想和华国人坐一起什么的……
谢尔盖最终点了点头,起身坐到了商叶初身旁的位置。但在坐下之前,他似乎无意地拉了拉椅子,将自己的位置拉得离商叶初远了点,离旁边的列夫导演近了些。
商叶初眉心一蹙,心中有些不悦。别真叫她猜着了,那《冰与铁》这个剧组也太寸了。
就在这时,俄方的翻译坐到了商叶初另一侧。翻译身上的浓烈香水味如同二踢脚一般炸开,直直地崩进商叶初的鼻腔,其中还混合着一股可疑的莫名味道。商叶初眼前一黑,也顾不上怀疑谢尔盖了,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谢尔盖瞥了商叶初一眼。
小杜眼尖地看到两位主演之间的鸿沟,叫道:“叶初,挪挪窝!留这么大一道豁牙缝干什么?”
商叶初麻木地搬了搬身下的椅子,搬了半天没搬动,头昏脑涨的大脑这才想起自己还坐在椅子上,忙站起身,将座椅拉得离谢尔盖近了些。
客观地说,谢尔盖身边的空气清新多了。谢天谢地。
一群面和心不和的主创终于在记者的指挥下完成了座位调节仪式,又敬业地端起剧本、摆好架势,放任记者们纵情拍摄了十几分钟。华视派来的记者专业水平相当不错,一会儿叫编剧凝神细思,指点江山;一会儿叫导演比量手势,挥斥方遒。商叶初也被指挥着,摆拍了几个与谢尔盖探讨剧本的姿势。只看照片,在场的各个人模狗样,绝看不出刚刚打车轮战的遗迹。
商叶初本意是摆拍,忽想起谢尔盖方才说的话,迟疑了一下,问道:“您刚刚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哪一句?”谢尔盖抬眸看了商叶初一眼。
两人此刻的动作很像上课交头接耳的那种小学生,小杜见状,眼睛一亮,忙叫人抓拍。
“科瓦廖夫并不是夏伯阳,他比夏伯阳要软弱很多。”商叶初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您为什么这么说?”
谢尔盖道:“您看过《夏伯阳》的小说吗?”语速放得很慢。
商叶初本想摇头,想起现在在摆拍,只好扳住脑袋,低声道:“没有。只有电影。”比起《夏伯阳》的电影,它的原著小说在国内并不出名,商叶初还真没读过。
谢尔盖一字一顿,吐字清晰道:“‘他所已经开始舍弃的东西就要被他永远地舍弃;而现在开始使他感到兴味和沉溺的东西,也将不可抗拒地吸引着他。’”
商叶初虽然听懂了,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什么?”
“《夏伯阳》小说中的句子。”谢尔盖低声道,“‘他’自然就是夏伯阳了……那些坏的,旧的恶习,夏伯阳一旦舍弃,就是永远舍弃了。不会再重新拾起。但科瓦廖夫却重新拾起了。”
商叶初费力地将这番话翻译成中文,细细品味了一番,眼睛一亮。
谢尔盖见状,又道:“一块铁矿石,经过淬火、冶炼、锻打,而变为一把利剑。那么无论这把剑如何遭受折磨,哪怕折断,也不会变回铁矿石。只会变成一把断剑。除非剑本来就没有成型。”
商叶初又翻译了半晌,谢尔盖便切换成流利的英语,重复了一遍。
商叶初顽强地继续使用俄语回答道:“这不一定吧?很多人,很多剑都会被,呃,被腐蚀。”
“腐蚀不是这样的。”谢尔盖低声道,“腐蚀是软化,是一点一点的,”谢尔盖看了商叶初一眼,“是没有声音地一点点吞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商叶初忆起这句话。文化有时是共通的。她明白谢尔盖这佶屈聱牙的话语背后的意思了(商叶初绝不承认是因为自己俄语学得不好):如果科瓦廖夫最初真的是一位经得起考验的战士,也就是魏冰开理想中那种同志,夏伯阳式的英雄,那么就算遭受排挤和重压,也不会退化成工厂里那副鸟样。
除非,这个人的底色本就是软弱的。他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信仰的改造,只是一个壳子英雄罢了。
商叶初的呼吸慢慢急促起来,伸出笔点住谢尔盖的剧本,道:“这是编剧的真正意图吗?”
谢尔盖摇了摇头:“不是。是我自己想的。米哈伊尔编剧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
谢尔盖停住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已经太多了。
商叶初追问道:“什么啊?”急死她了。
谢尔盖顿了顿。
谢尔顿微微凑近了些,用很低很低的声音道:“他只是把自己那种软弱的想象套在了夏伯阳身上,捏造出了一个他幻想中堕落的英雄罢了。”
比如,两边剧组的主创人员,跨过重重的语言阻碍和文化障碍,探讨着种种高雅的话题:红色精神,广袤大地上的雪原,雪景中的取景,共同的信仰,超越文化隔阂与国别的共鸣。
比如,两边剧组的主创人员,紧紧地握着彼此的手,庄严而郑重地宣布,我们的使命是巩固历史记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为未来的华俄文化合作项目起到示范效应!
比如,双方用稚拙的中文和俄语友好地对彼此道:“你好。”“Привет.(你好。)”而后齐齐露出真挚的,含着鼓励意味的微笑……
现实与幻想的鸿沟宽得像西伯利亚高原。
两方编剧和导演齐齐上阵,用各自的母语夹枪带棒地辩论着。然而辩的却并不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或者鲁迅、红色文学;而是一大堆毫无营养的车轱辘话。可怜的翻译们把这些查重率高达70%的话来来回回地翻译给对方,再把一堆同样的语言废料翻译回来。
“这样修改会使剧本结构太过臃肿!”
“如果臃肿,为什么不删去一些?”
“所以我把其他华国留学生的戏份删掉了啊!”
“谁让你删这个了?”
两边主创就这样像搓麻将一样翻过来倒过去地推着这个破话题。说来说去,结果没讨论出来半根,商叶初倒是差不多已经背会了俄方编剧口中那几套俄语。
商叶初和谢尔盖像两个无家可归的野人,孤独地看着两边的编剧导演们打口水仗。完全插不进去口。
这是第一次剧本围读会,探讨其他事务的比重远大于探讨剧本和剧情。因此,主演团队中,只有商叶初这个女主角和谢尔盖这个男主角来了。
商叶初不插嘴,是因为卢编剧的提醒。青凭娱乐搞出狂飙计划,虽然得罪了不少窃贼式编剧,但也赢得了许多较为正直的编剧的好感。卢编剧就是其中之一,她给商叶初挤眉弄眼地使了些眼色,又悄悄发了两条消息。
俄罗斯那边的电影创作中,导演和编剧的话语权远远大于演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导演是上帝,编剧就是上帝的副手,演员就是工具人。不是比喻性质,而是真正的工具人。虽然听起来很不政治正确,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XX自有国情在此。
米哈伊尔编剧在商叶初提出意见时脱口而出“您这样的演员只需要表演,不需要对我的剧本指手画脚”,并不是歧视——在他眼中,这就是常识!
商叶初第一次抨击剧本(而且用词还不怎么客气),在俄方编剧眼中已经是惊世骇俗。如果接下来再没完没了地建言献策,就算再言之有物,效果也一定是不怎么愉快的。
跨文化合作,虽然不至于对对方卑躬屈膝,言听计从;但也没必要在第一次剧本围读会上,就逼着初来乍到的导演编剧们改弦更张。
因此,在黄导演和卢编剧到来后,商叶初就彻底退居二线,只能挂着营业微笑,观赏这出无聊的肥皂剧。
谢尔盖不说话,则纯粹是因为话少。在商叶初看来,对方更像是那种三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不过这对商叶初而言也是好事,他一说话,商叶初就忍不住盯着他上唇的胡子看,想看看那胡子到底是真的,还是粘上去的。怪不礼貌的。
桌子是圆桌,两人隔桌对坐,一个看戏,一个沉默。如果不是拍照的记者终于姗姗来迟的话,整场剧本围读会,《冰与铁》的男女主角,恐怕到散会也不会交流。
记者终于到了。在敲门声响起的瞬间,黄导演和卢编剧立刻恢复了笑容满面的模样,望着俄方主创的眼神堪称慈爱,就像一位叔叔和一位姑姑在看自己的好大侄儿们一样。动作之熟练,演技之精湛,把吹胡子瞪眼的列夫导演和米哈伊尔编剧看得齐齐一呆。
卢编剧一边微笑,一边从牙缝里对自己的翻译挤出几个字:“告诉那边那几个老毛子,记者来了,把那几张臭脸收一收,体面点。”
翻译愣了愣,还在思忖该怎么委婉地翻译这句话,商叶初已经用塑料俄语开口道:“列夫导演,%¥&@编剧,记者到了。无论我们双方有怎样的分歧,那都是剧组内部的事情。我想,你们不希望媒体指指点点吧?”
商叶初的经纪人和助理悄然走向门外,去与记者们交涉。
待记者们入场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温馨的景象:华方的编剧温声细语地说着什么,翻译转述着她的话,还没等翻译说完,俄方的导演就呵呵地拍桌大笑起来,笑声相当爽朗;华方的主演叶初,正认真地随着编剧的话语做笔记,还时不时拿起手机,对准剧本拍几张照片;俄方的编剧呷了一口热茶,笑眯眯地望着这和谐的一切……
真是和乐融融、其乐无穷啊!记者们忍不住感慨地想,从前也拍过不少剧组的围读会,大家都显得有点端着,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哪像《冰与铁》的剧组这么相亲相爱?
一位记者绕着场地走了一圈,开始看打光条件和房间背景;另一位记者例行公事地检查了一遍设备。站在正中央的记者笑眯眯道:“哟,叶初,又见面了。”
这记者是华视的人,之前也拍过叶初几次。叶初笑着冲她招了招手,脸上却故意做出一副嫌弃的表情:“小杜?怎么又是你?”
小杜记者摆弄了一下自己的领夹麦,笑道:“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会P图。有我你就偷着乐吧。”
寒暄之间,其他记者已经大致踩好了点。剧本围读会是剧组内部的机密,不可能录一大段视频丢到网上。拍几张漂亮照片塞进新闻报道里,就万事大吉了。
小杜记者眯着眼,比了比场上的构图。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不对啊,明明进来的时候,探讨氛围热火朝天的。怎么拍照找构图的时候才发现,两边的导演、编剧、演员,这么泾渭分明呢?明明交流得很热络,物理距离上,彼此却恨不得离对方八丈远,不像在讨论,倒像是谈判似的……
小杜的眼皮跳了跳,估计是她的错觉吧。
“这样坐着可不成,”小杜笑盈盈道,“大家彼此坐得近一些,我们才好拍摄。来来来,导演跟导演坐一起,编剧跟编剧坐一起,演员和演员坐一起,翻译插在空里坐,助理们和经纪人麻烦先出去一下……”
小杜手底下的记者们随着她的指挥,七手八脚地给在场众人重新分配座位。
“叶初和那个……谢尔盖,”小杜摆摆手,用中文和英语各说了一遍,“你们两个坐到中间来。”
有个理论是,拍群体照时,漂亮的孩子要处于最显眼的位置,这样整个画面也会显得更美。所有与剧本围读会有关的采访报道都是摆拍,除了构图好看外没有别的要义。践行这个理论最合适。
商叶初站起身,坐到小杜记者指派的位置上,谢尔盖却似乎有些迟疑,虽然起身,却站在原处没有动。
小杜给商叶初使了个眼色:怎么回事?听不懂英文?
商叶初轻轻摇头:别问我,我和他也是第一次见。
“谢尔盖,”商叶初起身敲了敲他面前的桌子,用俄语道,“早拍完早结束,很快的。”
谢尔盖英挺的眉宇间闪过一抹显而易见的迟疑。看得商叶初心里咯噔一声,这人别是个有种族歧视的家伙吧?不想和华国人坐一起什么的……
谢尔盖最终点了点头,起身坐到了商叶初身旁的位置。但在坐下之前,他似乎无意地拉了拉椅子,将自己的位置拉得离商叶初远了点,离旁边的列夫导演近了些。
商叶初眉心一蹙,心中有些不悦。别真叫她猜着了,那《冰与铁》这个剧组也太寸了。
就在这时,俄方的翻译坐到了商叶初另一侧。翻译身上的浓烈香水味如同二踢脚一般炸开,直直地崩进商叶初的鼻腔,其中还混合着一股可疑的莫名味道。商叶初眼前一黑,也顾不上怀疑谢尔盖了,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谢尔盖瞥了商叶初一眼。
小杜眼尖地看到两位主演之间的鸿沟,叫道:“叶初,挪挪窝!留这么大一道豁牙缝干什么?”
商叶初麻木地搬了搬身下的椅子,搬了半天没搬动,头昏脑涨的大脑这才想起自己还坐在椅子上,忙站起身,将座椅拉得离谢尔盖近了些。
客观地说,谢尔盖身边的空气清新多了。谢天谢地。
一群面和心不和的主创终于在记者的指挥下完成了座位调节仪式,又敬业地端起剧本、摆好架势,放任记者们纵情拍摄了十几分钟。华视派来的记者专业水平相当不错,一会儿叫编剧凝神细思,指点江山;一会儿叫导演比量手势,挥斥方遒。商叶初也被指挥着,摆拍了几个与谢尔盖探讨剧本的姿势。只看照片,在场的各个人模狗样,绝看不出刚刚打车轮战的遗迹。
商叶初本意是摆拍,忽想起谢尔盖方才说的话,迟疑了一下,问道:“您刚刚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哪一句?”谢尔盖抬眸看了商叶初一眼。
两人此刻的动作很像上课交头接耳的那种小学生,小杜见状,眼睛一亮,忙叫人抓拍。
“科瓦廖夫并不是夏伯阳,他比夏伯阳要软弱很多。”商叶初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您为什么这么说?”
谢尔盖道:“您看过《夏伯阳》的小说吗?”语速放得很慢。
商叶初本想摇头,想起现在在摆拍,只好扳住脑袋,低声道:“没有。只有电影。”比起《夏伯阳》的电影,它的原著小说在国内并不出名,商叶初还真没读过。
谢尔盖一字一顿,吐字清晰道:“‘他所已经开始舍弃的东西就要被他永远地舍弃;而现在开始使他感到兴味和沉溺的东西,也将不可抗拒地吸引着他。’”
商叶初虽然听懂了,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什么?”
“《夏伯阳》小说中的句子。”谢尔盖低声道,“‘他’自然就是夏伯阳了……那些坏的,旧的恶习,夏伯阳一旦舍弃,就是永远舍弃了。不会再重新拾起。但科瓦廖夫却重新拾起了。”
商叶初费力地将这番话翻译成中文,细细品味了一番,眼睛一亮。
谢尔盖见状,又道:“一块铁矿石,经过淬火、冶炼、锻打,而变为一把利剑。那么无论这把剑如何遭受折磨,哪怕折断,也不会变回铁矿石。只会变成一把断剑。除非剑本来就没有成型。”
商叶初又翻译了半晌,谢尔盖便切换成流利的英语,重复了一遍。
商叶初顽强地继续使用俄语回答道:“这不一定吧?很多人,很多剑都会被,呃,被腐蚀。”
“腐蚀不是这样的。”谢尔盖低声道,“腐蚀是软化,是一点一点的,”谢尔盖看了商叶初一眼,“是没有声音地一点点吞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商叶初忆起这句话。文化有时是共通的。她明白谢尔盖这佶屈聱牙的话语背后的意思了(商叶初绝不承认是因为自己俄语学得不好):如果科瓦廖夫最初真的是一位经得起考验的战士,也就是魏冰开理想中那种同志,夏伯阳式的英雄,那么就算遭受排挤和重压,也不会退化成工厂里那副鸟样。
除非,这个人的底色本就是软弱的。他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信仰的改造,只是一个壳子英雄罢了。
商叶初的呼吸慢慢急促起来,伸出笔点住谢尔盖的剧本,道:“这是编剧的真正意图吗?”
谢尔盖摇了摇头:“不是。是我自己想的。米哈伊尔编剧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
谢尔盖停住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说的已经太多了。
商叶初追问道:“什么啊?”急死她了。
谢尔盖顿了顿。
谢尔顿微微凑近了些,用很低很低的声音道:“他只是把自己那种软弱的想象套在了夏伯阳身上,捏造出了一个他幻想中堕落的英雄罢了。”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体重兑换系统:胖子逆袭计划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tichongduihuanxitong0pangzinixijihua/read/97/642.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