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6/199.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一直到第七天,林筱雨拿着手术刀片粘着酒精给曾卫国拆了线。虽然拆了线,眼睛周围还红肿淤青,脸两边也不对称。有一个地方还有点感染了。林筱雨小心翼翼地用碘附给他擦拭。
因为经常流眼泪,林筱雨的眼睛肿得厉害,因为睡眠不好,整个人显得苍白、憔悴。
“晚上我和你去看李老师吧?”曾卫国一直想去,林筱雨不同意。
“去了也看不到。”
李老师到医院昏迷以后,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脑出血引起的水肿,把脑组织压坏了。
“我陪着你也好。”
“过两天,等你脸色好点了再去。我去也是象征性地报道一下。去和不去也改变不了什么。医生说醒过来的机会非常渺茫。”
“好,我听你的。”
曾卫国想安慰林筱雨,但是又怕说错话反而引起她生气,左右为难,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九天,曾卫国脸上的水肿退得差不多了,眼皮还有点瘀青。刘雅琪给他买了一副淡茶色眼镜。他可以去看李老师了。
重症监护室外面有一个扇隔墙,上面有一排窗。家属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里面亲人的样子。里面共有十张床,分别靠墙排列。和普通病房不同的是,床的两边排满了医疗器械。医生、护士都捂得严严实实。病床旁边二十四小时都有护士守着,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
曾卫国虽然是医生,在医院也实习过,但是从来没有进过重症监护室。家里人也没有人住过重症监护室。
“这边数第三床。”林筱雨指着里面母亲的床位说。
看不到李老师的脸。一个护士坐在床边。床的两边放着机器,各种各样不同的管子、电线连接到李老师身上。不断有医生、护士在里面走动,进进出出。
在外面看医生、护士在里面忙碌,看不到李老师的脸,也看不到身体什么动作。
九点钟的时候,筱赟过来叫林筱雨,“医生叫我们过去谈话。”
曾卫国也跟着进了医生办公室。
医生把电脑显示屏转了个方向,方便筱赟、林筱雨能够看到,“这是昨天的CT扫描,整个脑组织成豆腐渣样了。豆腐渣状态是指脑组织严重受损,形成破碎、稀软的状态,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严重的脑损伤、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脑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已经失去了自主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命体征。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对于严重的脑损伤,治疗仍然非常困难。即使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也很难恢复患者的意识和功能。这种状况意味着患者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生存的可能性极低。目前,你母亲的情况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你们兄妹回去商量一下,是否需要继续治疗下去?每天花费两万多是否值得?”
“钱不是问题。”林筱雨说,“能救命花多少都没关系。”
曾卫国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脑袋的轮廓,是一片白蒙蒙的豆腐渣样。
“前几天好像没这么严重。”筱赟问,“变化为什么这样快?”
医生把前后拍的CT扫描依次打开,“这是刚进来拍的,这地方——”医生在电脑屏幕上一圈白蒙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有大量的出血,因为出血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病人很快昏迷。这是三天后拍的,坏死范围扩大了……”
“为什么没有开颅止血呢?”曾卫国问了一句稍显内行的话。
“患者已经八十八了,血管脆弱,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差。且出血量太大。开颅止血手术风险非常高,弄不好会死在手术台上。就算当时止住了,后面并发症的风险也很高,比如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我们请专家会诊过,也和家属沟通过。比较稳妥的办法还有保守治疗。其实开始的时候,这样的预后已经和家属提到过了。”
没什么好说的。
即便是当时在场,即便是自己的母亲面对这种情况,曾卫国也不会同意开颅手术。签了一大堆手术风险告知书,死了已经告知了,活了是奇迹,无异于死马当活马医。生老病死,人之常态。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既然是这样,咱们出院吧?”筱赟对林筱雨说,“叫老妈少受点苦。”
“住一段时间再说,”林筱雨回绝道,“也许奇迹会出现呢?”
筱赟后来又来了两次。他隔着玻璃橱窗默默地凝视着母亲,在外面短暂停留后,未与林筱雨有任何交流,便又匆匆离开,此后再未现身。
林筱雨每日都会按时前来。透过那冰冷且无情的玻璃橱窗,静静地望着母亲那模糊难辨的轮廓,看着护士们匆忙地进进出出。
曾卫国和刘雅琪坐在走廊那一排椅子上,风从门洞那边灌进来,携带着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惨白的灯光投射在地上的瓷砖上,反射出冰冷黯淡的光芒。偶尔会有人神色匆匆地走过。
“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啊。”刘雅琪满面愁容地说道,“医生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林筱雨为何还这般执着呢?”
“这种事情向来是旁观者清,可一旦轮到自己身上,感情往往就会压倒理智。”曾卫国轻声叹息道,“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能活着,哪怕只是残存着一口气。”
“确实如此。”刘雅琪点头表示赞同,“当初我妈昏迷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坚持治疗,折腾了整整一年,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不仅大家都辛苦,病人也遭罪,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实这样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才七十五岁,能活到九十岁的并不多。人总归是要死的,实在没必要太过纠结。”
“李老师应该算是幸福的了。没有遭受太多痛苦,也没有过度折腾家里人。要是像我妈那样,未必就是好事。你可以去劝劝林筱雨。”
“这种事不太好劝。”
到了第二十三天,医生把林筱雨叫了过去,曾卫国和刘雅琪也一同跟去。
“你母亲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你赶紧把她拉回家吧,不然就来不及了。”医生神情凝重,声音低沉沙哑地说道,“咱们这儿的风俗是人不能死在外面,死了就进不了家门。我给她挂着吊瓶、吸着氧,派救护车送你们回去。”
林筱雨脸上挂着泪痕,拿出手机给筱赟拨打电话,声音哽咽地说道:“妈上午出院,你过来一下。”
没过多久,筱赟便匆匆赶来,头发略显凌乱,眼神闪躲,不敢直视林筱雨。
“你去结一下住院费。”林筱雨将出院单递给筱赟。
“住院费一共二十八万六千多,自费部分要三万五。”过了一会儿,筱赟拿着住院单回来,“我卡里没那么多钱,妈的存折不是在你那儿吗?”
“妈要回去了。”林筱雨拿回出院单,“我去结吧。”
曾卫国和筱赟小心翼翼地将李老师转移到救护车上带轮子且可折叠的移动床上,然后抬上救护车。
李老师面色苍白如纸,双颊深陷,消瘦的脸上毫无生气,紧闭的双眼仿佛只是沉沉睡去,面容平静而安详。一缕湿漉漉的白发黏在脸颊上,口鼻上罩着氧气罩,氧气罩的透明塑料外壳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刘雅琪高高地举着还在滴着液体的吊瓶,小琴则紧紧抱着枕头般的氧气袋,两人坐在李老师身旁。
“来个人指下路。”司机将头探出窗外,大声呼喊着。
“去哪儿?”筱赟转过头问林筱雨,“去你那儿吗?”
“当然是回妈自己家。”林筱雨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行啊!”筱赟顿时慌了手脚,两手一摊,声音急促而怯懦,“美莉说过,绝对不能拉回家。”
“扔在路上吗?”林筱雨愤怒地瞪着筱赟。
“可以去你那儿……要不送殡仪馆……”筱赟的声音越来越小,结结巴巴地说着,不敢与林筱雨对视。
“妈还没死呢!”林筱雨气得满脸通红,气鼓鼓地质问道,“妈自己的家为什么不能回?”
“不是有小孩了吗……小孩子会害怕。”筱赟头低得几乎要埋进胸膛,声音微弱得如同蚊子嗡嗡叫。
“走不走啊?”司机按了一下喇叭,大声催促着。
喇叭声显得格外尖厉刺耳。
曾卫国轻轻地拉了拉林筱雨的衣袖,“回咱们家吧,没关系的。”
林筱雨狠狠地指着筱赟的鼻子,眼中的鄙夷毫不掩饰,“妈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窝囊废!”
曾卫国用力将林筱雨拉上车,自己则坐到了副驾驶座上。
救护车缓缓启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曾卫国回头看了一眼,筱赟还呆呆地站在原地,眼神空洞而迷茫地望着离去的救护车,显得落寞而无助。
救护车停在了远望大平层前,司机帮忙把李老师躺着的折叠床抬下救护车。
曾卫国推着移动床走进电梯,刘雅琪和小琴紧紧跟随其后。
林筱雨快步赶到前面开门。
曾卫国和司机将李老师抬到床上。
小琴为李老师盖上被子。
刘雅琪把吊水瓶挂在衣服架子上。
曾卫国塞给司机三百块钱,司机也没有推辞,拉着移动床离开了。
林筱雨跪在母亲身旁,用热毛巾轻轻擦拭着母亲脸上那滑腻的死去的表皮细胞。
李老师的胸脯微微起伏着,缓慢而深长,犹如潮起潮落一般。
曾卫国知道,这是临终前的潮式呼吸。
氧气袋渐渐瘪了下去。
李老师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曾卫国赶忙将氧气袋里最后那一点点氧气挤出来。
李老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深吸一口气,随后便如同瘪了的气球一般,再也无力将气呼出。
刚才还艰难地一滴一滴往下落的药水,此刻也停了下来。
刚才还似有微波起伏的水面,此刻已变成了死水微澜。
一切都静止了,归于平静。
唯有林筱雨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在这寂静的房间里久久回荡。
因为经常流眼泪,林筱雨的眼睛肿得厉害,因为睡眠不好,整个人显得苍白、憔悴。
“晚上我和你去看李老师吧?”曾卫国一直想去,林筱雨不同意。
“去了也看不到。”
李老师到医院昏迷以后,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脑出血引起的水肿,把脑组织压坏了。
“我陪着你也好。”
“过两天,等你脸色好点了再去。我去也是象征性地报道一下。去和不去也改变不了什么。医生说醒过来的机会非常渺茫。”
“好,我听你的。”
曾卫国想安慰林筱雨,但是又怕说错话反而引起她生气,左右为难,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九天,曾卫国脸上的水肿退得差不多了,眼皮还有点瘀青。刘雅琪给他买了一副淡茶色眼镜。他可以去看李老师了。
重症监护室外面有一个扇隔墙,上面有一排窗。家属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里面亲人的样子。里面共有十张床,分别靠墙排列。和普通病房不同的是,床的两边排满了医疗器械。医生、护士都捂得严严实实。病床旁边二十四小时都有护士守着,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
曾卫国虽然是医生,在医院也实习过,但是从来没有进过重症监护室。家里人也没有人住过重症监护室。
“这边数第三床。”林筱雨指着里面母亲的床位说。
看不到李老师的脸。一个护士坐在床边。床的两边放着机器,各种各样不同的管子、电线连接到李老师身上。不断有医生、护士在里面走动,进进出出。
在外面看医生、护士在里面忙碌,看不到李老师的脸,也看不到身体什么动作。
九点钟的时候,筱赟过来叫林筱雨,“医生叫我们过去谈话。”
曾卫国也跟着进了医生办公室。
医生把电脑显示屏转了个方向,方便筱赟、林筱雨能够看到,“这是昨天的CT扫描,整个脑组织成豆腐渣样了。豆腐渣状态是指脑组织严重受损,形成破碎、稀软的状态,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严重的脑损伤、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脑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已经失去了自主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命体征。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对于严重的脑损伤,治疗仍然非常困难。即使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也很难恢复患者的意识和功能。这种状况意味着患者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生存的可能性极低。目前,你母亲的情况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你们兄妹回去商量一下,是否需要继续治疗下去?每天花费两万多是否值得?”
“钱不是问题。”林筱雨说,“能救命花多少都没关系。”
曾卫国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脑袋的轮廓,是一片白蒙蒙的豆腐渣样。
“前几天好像没这么严重。”筱赟问,“变化为什么这样快?”
医生把前后拍的CT扫描依次打开,“这是刚进来拍的,这地方——”医生在电脑屏幕上一圈白蒙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有大量的出血,因为出血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病人很快昏迷。这是三天后拍的,坏死范围扩大了……”
“为什么没有开颅止血呢?”曾卫国问了一句稍显内行的话。
“患者已经八十八了,血管脆弱,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差。且出血量太大。开颅止血手术风险非常高,弄不好会死在手术台上。就算当时止住了,后面并发症的风险也很高,比如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我们请专家会诊过,也和家属沟通过。比较稳妥的办法还有保守治疗。其实开始的时候,这样的预后已经和家属提到过了。”
没什么好说的。
即便是当时在场,即便是自己的母亲面对这种情况,曾卫国也不会同意开颅手术。签了一大堆手术风险告知书,死了已经告知了,活了是奇迹,无异于死马当活马医。生老病死,人之常态。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既然是这样,咱们出院吧?”筱赟对林筱雨说,“叫老妈少受点苦。”
“住一段时间再说,”林筱雨回绝道,“也许奇迹会出现呢?”
筱赟后来又来了两次。他隔着玻璃橱窗默默地凝视着母亲,在外面短暂停留后,未与林筱雨有任何交流,便又匆匆离开,此后再未现身。
林筱雨每日都会按时前来。透过那冰冷且无情的玻璃橱窗,静静地望着母亲那模糊难辨的轮廓,看着护士们匆忙地进进出出。
曾卫国和刘雅琪坐在走廊那一排椅子上,风从门洞那边灌进来,携带着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惨白的灯光投射在地上的瓷砖上,反射出冰冷黯淡的光芒。偶尔会有人神色匆匆地走过。
“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啊。”刘雅琪满面愁容地说道,“医生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林筱雨为何还这般执着呢?”
“这种事情向来是旁观者清,可一旦轮到自己身上,感情往往就会压倒理智。”曾卫国轻声叹息道,“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能活着,哪怕只是残存着一口气。”
“确实如此。”刘雅琪点头表示赞同,“当初我妈昏迷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坚持治疗,折腾了整整一年,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不仅大家都辛苦,病人也遭罪,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实这样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才七十五岁,能活到九十岁的并不多。人总归是要死的,实在没必要太过纠结。”
“李老师应该算是幸福的了。没有遭受太多痛苦,也没有过度折腾家里人。要是像我妈那样,未必就是好事。你可以去劝劝林筱雨。”
“这种事不太好劝。”
到了第二十三天,医生把林筱雨叫了过去,曾卫国和刘雅琪也一同跟去。
“你母亲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你赶紧把她拉回家吧,不然就来不及了。”医生神情凝重,声音低沉沙哑地说道,“咱们这儿的风俗是人不能死在外面,死了就进不了家门。我给她挂着吊瓶、吸着氧,派救护车送你们回去。”
林筱雨脸上挂着泪痕,拿出手机给筱赟拨打电话,声音哽咽地说道:“妈上午出院,你过来一下。”
没过多久,筱赟便匆匆赶来,头发略显凌乱,眼神闪躲,不敢直视林筱雨。
“你去结一下住院费。”林筱雨将出院单递给筱赟。
“住院费一共二十八万六千多,自费部分要三万五。”过了一会儿,筱赟拿着住院单回来,“我卡里没那么多钱,妈的存折不是在你那儿吗?”
“妈要回去了。”林筱雨拿回出院单,“我去结吧。”
曾卫国和筱赟小心翼翼地将李老师转移到救护车上带轮子且可折叠的移动床上,然后抬上救护车。
李老师面色苍白如纸,双颊深陷,消瘦的脸上毫无生气,紧闭的双眼仿佛只是沉沉睡去,面容平静而安详。一缕湿漉漉的白发黏在脸颊上,口鼻上罩着氧气罩,氧气罩的透明塑料外壳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刘雅琪高高地举着还在滴着液体的吊瓶,小琴则紧紧抱着枕头般的氧气袋,两人坐在李老师身旁。
“来个人指下路。”司机将头探出窗外,大声呼喊着。
“去哪儿?”筱赟转过头问林筱雨,“去你那儿吗?”
“当然是回妈自己家。”林筱雨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不行啊!”筱赟顿时慌了手脚,两手一摊,声音急促而怯懦,“美莉说过,绝对不能拉回家。”
“扔在路上吗?”林筱雨愤怒地瞪着筱赟。
“可以去你那儿……要不送殡仪馆……”筱赟的声音越来越小,结结巴巴地说着,不敢与林筱雨对视。
“妈还没死呢!”林筱雨气得满脸通红,气鼓鼓地质问道,“妈自己的家为什么不能回?”
“不是有小孩了吗……小孩子会害怕。”筱赟头低得几乎要埋进胸膛,声音微弱得如同蚊子嗡嗡叫。
“走不走啊?”司机按了一下喇叭,大声催促着。
喇叭声显得格外尖厉刺耳。
曾卫国轻轻地拉了拉林筱雨的衣袖,“回咱们家吧,没关系的。”
林筱雨狠狠地指着筱赟的鼻子,眼中的鄙夷毫不掩饰,“妈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窝囊废!”
曾卫国用力将林筱雨拉上车,自己则坐到了副驾驶座上。
救护车缓缓启动,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曾卫国回头看了一眼,筱赟还呆呆地站在原地,眼神空洞而迷茫地望着离去的救护车,显得落寞而无助。
救护车停在了远望大平层前,司机帮忙把李老师躺着的折叠床抬下救护车。
曾卫国推着移动床走进电梯,刘雅琪和小琴紧紧跟随其后。
林筱雨快步赶到前面开门。
曾卫国和司机将李老师抬到床上。
小琴为李老师盖上被子。
刘雅琪把吊水瓶挂在衣服架子上。
曾卫国塞给司机三百块钱,司机也没有推辞,拉着移动床离开了。
林筱雨跪在母亲身旁,用热毛巾轻轻擦拭着母亲脸上那滑腻的死去的表皮细胞。
李老师的胸脯微微起伏着,缓慢而深长,犹如潮起潮落一般。
曾卫国知道,这是临终前的潮式呼吸。
氧气袋渐渐瘪了下去。
李老师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曾卫国赶忙将氧气袋里最后那一点点氧气挤出来。
李老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深吸一口气,随后便如同瘪了的气球一般,再也无力将气呼出。
刚才还艰难地一滴一滴往下落的药水,此刻也停了下来。
刚才还似有微波起伏的水面,此刻已变成了死水微澜。
一切都静止了,归于平静。
唯有林筱雨抽抽搭搭的哭泣声在这寂静的房间里久久回荡。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西边的晚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xibiandewanxia/read/86/199.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