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荆州,荆州!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zhou0jingzhou0/read/97/86.html 全文阅读!64书屋,有求必应!
换源: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刮着干燥的风。谢文渊坐在骡车上,望着远处延河畔星星点点的窑洞灯火。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他终于来到了这座传说中的红色圣地。
“同志,前面就是延安了。”赶车的老乡指着前方,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
骡车驶过延河上的石桥,进入延安城区。与其说这是座城市,不如说是个大些的集镇。土路两旁是密密麻麻的窑洞,偶尔能看到几间砖瓦房。街上行人大多穿着打补丁的灰布军装,但人人脸上都透着昂扬的神采。
在中央组织部报到后,谢文渊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高级指挥班学习。让他意外的是,宿舍竟是一孔普通的窑洞,里面除了土炕和一张木桌,别无他物。
“条件简陋,委屈谢同志了。”负责接待的干事有些不好意思。
“这里很好。”谢文渊由衷地说。比起战火纷飞的前线,这孔安静的窑洞已是天堂。
高级指挥班的学员都是各根据地的旅团级干部。开学第一天,谢文渊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曾在太行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文渊!你也来了!”一个粗豪的汉子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这是冀中军区的李司令员。
故人重逢,分外亲切。当晚,几个老战友挤在谢文渊的窑洞里,畅谈别后经历。
“听说你们太岳山突围打得很苦?”李司令员问。
谢文渊简单讲述了断后作战的经过。当说到根据地失守时,窑洞里一片沉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个沉稳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众人回头,看见一个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谢文渊认出这是曾在太行山有过一面之缘的王副部长。
“王部长!”大家连忙起身。
“坐,坐。”王副部长摆摆手,在土炕上坐下,“谢文渊同志,你的作战报告总部已经研究了。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能保住主力,很不容易。”
“可惜还是丢了根据地...”
“根据地丢了可以再建,只要抗日的火种不灭。”王副部长话锋一转,“知道为什么调你们来学习吗?”
众人摇头。
“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需要一大批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指挥员。”王副部长看着谢文渊,“特别是你这样的特种作战专家。”
第二天,学习正式开始。第一堂课是战略学,教官竟然是位留着长须的老者,据说曾是保定军校的教官。
“谢文渊,”老者点名道,“你来说说,如何看待当前抗战的形势?”
谢文渊站起身,略作思考:“日军虽强,但兵力分散,补给线过长。我军虽弱,但得道多助,有广大民众支持。只要坚持持久战,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老者满意地点点头:“说得不错。但具体要如何坚持?”
这个问题让谢文渊陷入沉思。是啊,在日军重重封锁下,要如何坚持?
接下来的课程给了他答案。政治工作、群众路线、生产自救...这些全新的理念让他豁然开朗。
特别是一门“特种作战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更让他如鱼得水。教官对他的敌后作战经验十分赞赏,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分享案例。
“谢同志在太岳山创造的‘火海战术’,很有借鉴意义。”教官评价道。
但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讨论中,谢文渊与一位来自南方的学员发生了争执。
“打仗就是要令行禁止,搞民主会贻误战机!”那位学员坚持道。
“但如果没有民主,指挥员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谢文渊反驳。
争论最终惊动了校领导。让谢文渊意外的是,领导并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让双方充分阐述观点。
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一天。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军事民主与战场纪律是辩证统一的。
“这就是延安的方式。”课后,王副部长对谢文渊说,“真理越辩越明。”
除了学习,学员们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谢文渊被分到开荒组,每天都要上山开垦荒地。
这天,他正在挥镐开荒,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地头。
“林婉茹!”他又惊又喜。
林婉茹笑着走过来:“总部调我来中央医院进修。”
故人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从太岳山突围到延安见闻,从战友近况到学习心得。
“你知道吗,”林婉茹轻声说,“小林同志也来延安了。”
这个消息让谢文渊十分惊喜。自从太岳山分别后,他一直担心小林的安危。
在中央医院,谢文渊见到了正在康复的小林。这个日本青年比在太岳山时胖了些,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谢君!”小林激动地握住他的手,“终于又见面了!”
小林现在是反战同盟的骨干,专门负责对日宣传工作。
“我写了些宣传材料,揭露日军的暴行。”小林拿出几本小册子,“希望能让更多日本士兵醒悟。”
看着这个曾经的日军军官如今为和平奔走,谢文渊深深感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七月。学习即将结束,学员们开始准备结业论文。谢文渊选择的题目是《论相持阶段的特种作战》。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走访了许多在延安的日军战俘,了解日军的战术特点。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我军各根据地的游击战经验。
一天,王副部长突然找他谈话。
“文渊同志,你的论文提纲我看过了,很有见地。不过,有个任务可能要打断你的写作计划。”
“什么任务?”
“总部决定组建一支特种作战教导队,由你担任队长。”
这个任命让谢文渊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可以学以致用,忐忑的是责任重大。
特种作战教导队的学员都是从各部队选拔的精英。训练基地设在延安郊外的一个山谷里,条件十分艰苦。
第一堂训练课,谢文渊就给了学员们一个下马威。
“今天的目标是三十里山地越野。”他指着远处的山峰,“最后十名,淘汰。”
学员们面面相觑。三十里山地越野,还要全副武装,这强度太大了。
但军令如山。三个小时后,当最后一名学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到达终点时,谢文渊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
“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训练吗?”他问累瘫在地的学员们。
没人回答。
“因为在敌后作战,往往要连续行军几天几夜。没有强健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
接下来的训练更加严苛:攀岩、爆破、侦察、化装...谢文渊把在利剑分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林婉茹偶尔会来训练基地巡诊。每次看到她,学员们都特别兴奋——不只是因为可以检查身体,更因为林医生总会带来些难得的药品和营养品。
“你这个队长当得挺威风嘛。”一次巡诊结束后,林婉茹打趣道。
谢文渊苦笑:“威风什么,压力大得很。这些学员都是各部队的宝贝,练坏了没法交代。”
“但你必须练他们。”林婉茹正色道,“战场上,严是爱,松是害。”
这句话说到了谢文渊心坎上。
八月的一天,训练基地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领导要来视察。
谢文渊紧张地准备着汇报材料。让他意外的是,领导们最关心的不是训练成绩,而是学员们的思想状况。
“特种作战队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一位领导强调,“否则本事越大,危害越大。”
这句话让谢文渊深思。他想起在太岳山的经历,想起那些因立场不坚定而背叛的教训。
视察结束后,王副部长特意留下。
“文渊,组织上考虑让你重新组建利剑分队。”
这个消息让谢文渊心跳加速。利剑分队,这个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名字。
“在哪里组建?”
“太行山。”王副部长摊开地图,“你们的老根据地。”
谢文渊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个熟悉的名字上。太行山,那个浸透战友鲜血的地方。
“什么时候出发?”
“等这批学员毕业。”
回到窑洞,谢文渊久久不能入睡。他拿出珍藏的利剑分队花名册,一页页翻看着。那些牺牲的战友,仿佛就在眼前。
“要回去了?”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窑洞外。
“嗯。”谢文渊把花名册递给她看。
林婉茹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他们不会白牺牲的。”
“我知道。”谢文渊望向窗外的星空,“所以我们要回去,把他们的理想继续下去。”
第二天,谢文渊在训练中格外严格。学员们私下议论:“谢队长今天怎么了?”
只有谢文渊自己知道,他是在为重返战场做准备。这些学员中的优秀者,将加入新生的利剑分队。
结业考核那天,谢文渊设计了一个综合演习:学员们要穿越五十里山地,途中完成侦察、爆破、狙击等多项任务。
演习从凌晨开始。谢文渊站在终点,通过通讯员传来的报告掌握着每个小组的进展。
黄昏时分,第一组到达终点。让谢文渊欣慰的是,这组学员不仅完成了所有任务,还超额完成了——他们顺手端掉了一个伪军的哨所。
“干得漂亮!”谢文渊难得地表扬道。
当最后一组在夜色中抵达终点时,所有学员都疲惫不堪,但眼中都闪着兴奋的光。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你们毕业了。”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只有坚定的目光。
“明天,你们将返回各自的部队。记住在这里学到的技能,更记住在这里树立的信念。”
月光下,学员们庄严宣誓:“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幸福,随时准备牺牲一切!”
望着这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谢文渊仿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送走学员后,谢文渊开始准备重返太行山。林婉茹帮他整理行装,把药品仔细地包好。
“这次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她轻声说。
谢文渊握住她的手:“等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黎明时分,谢文渊带着组建新利剑分队的命令,踏上了归途。延河在朝阳下闪着金光,宝塔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回头望去,延安的灯火在晨曦中渐渐模糊,但那光芒已经永远照进他的心中。无论前路多么艰险,这盏明灯都将指引他前行。
骡车辘辘,驶向血色太行。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同志,前面就是延安了。”赶车的老乡指着前方,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
骡车驶过延河上的石桥,进入延安城区。与其说这是座城市,不如说是个大些的集镇。土路两旁是密密麻麻的窑洞,偶尔能看到几间砖瓦房。街上行人大多穿着打补丁的灰布军装,但人人脸上都透着昂扬的神采。
在中央组织部报到后,谢文渊被安排到抗日军政大学高级指挥班学习。让他意外的是,宿舍竟是一孔普通的窑洞,里面除了土炕和一张木桌,别无他物。
“条件简陋,委屈谢同志了。”负责接待的干事有些不好意思。
“这里很好。”谢文渊由衷地说。比起战火纷飞的前线,这孔安静的窑洞已是天堂。
高级指挥班的学员都是各根据地的旅团级干部。开学第一天,谢文渊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曾在太行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文渊!你也来了!”一个粗豪的汉子用力拍着他的肩膀。这是冀中军区的李司令员。
故人重逢,分外亲切。当晚,几个老战友挤在谢文渊的窑洞里,畅谈别后经历。
“听说你们太岳山突围打得很苦?”李司令员问。
谢文渊简单讲述了断后作战的经过。当说到根据地失守时,窑洞里一片沉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个沉稳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众人回头,看见一个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谢文渊认出这是曾在太行山有过一面之缘的王副部长。
“王部长!”大家连忙起身。
“坐,坐。”王副部长摆摆手,在土炕上坐下,“谢文渊同志,你的作战报告总部已经研究了。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能保住主力,很不容易。”
“可惜还是丢了根据地...”
“根据地丢了可以再建,只要抗日的火种不灭。”王副部长话锋一转,“知道为什么调你们来学习吗?”
众人摇头。
“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需要一大批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指挥员。”王副部长看着谢文渊,“特别是你这样的特种作战专家。”
第二天,学习正式开始。第一堂课是战略学,教官竟然是位留着长须的老者,据说曾是保定军校的教官。
“谢文渊,”老者点名道,“你来说说,如何看待当前抗战的形势?”
谢文渊站起身,略作思考:“日军虽强,但兵力分散,补给线过长。我军虽弱,但得道多助,有广大民众支持。只要坚持持久战,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老者满意地点点头:“说得不错。但具体要如何坚持?”
这个问题让谢文渊陷入沉思。是啊,在日军重重封锁下,要如何坚持?
接下来的课程给了他答案。政治工作、群众路线、生产自救...这些全新的理念让他豁然开朗。
特别是一门“特种作战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更让他如鱼得水。教官对他的敌后作战经验十分赞赏,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分享案例。
“谢同志在太岳山创造的‘火海战术’,很有借鉴意义。”教官评价道。
但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讨论中,谢文渊与一位来自南方的学员发生了争执。
“打仗就是要令行禁止,搞民主会贻误战机!”那位学员坚持道。
“但如果没有民主,指挥员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谢文渊反驳。
争论最终惊动了校领导。让谢文渊意外的是,领导并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让双方充分阐述观点。
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一天。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军事民主与战场纪律是辩证统一的。
“这就是延安的方式。”课后,王副部长对谢文渊说,“真理越辩越明。”
除了学习,学员们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谢文渊被分到开荒组,每天都要上山开垦荒地。
这天,他正在挥镐开荒,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地头。
“林婉茹!”他又惊又喜。
林婉茹笑着走过来:“总部调我来中央医院进修。”
故人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从太岳山突围到延安见闻,从战友近况到学习心得。
“你知道吗,”林婉茹轻声说,“小林同志也来延安了。”
这个消息让谢文渊十分惊喜。自从太岳山分别后,他一直担心小林的安危。
在中央医院,谢文渊见到了正在康复的小林。这个日本青年比在太岳山时胖了些,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谢君!”小林激动地握住他的手,“终于又见面了!”
小林现在是反战同盟的骨干,专门负责对日宣传工作。
“我写了些宣传材料,揭露日军的暴行。”小林拿出几本小册子,“希望能让更多日本士兵醒悟。”
看着这个曾经的日军军官如今为和平奔走,谢文渊深深感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七月。学习即将结束,学员们开始准备结业论文。谢文渊选择的题目是《论相持阶段的特种作战》。
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走访了许多在延安的日军战俘,了解日军的战术特点。同时,他也深入研究了我军各根据地的游击战经验。
一天,王副部长突然找他谈话。
“文渊同志,你的论文提纲我看过了,很有见地。不过,有个任务可能要打断你的写作计划。”
“什么任务?”
“总部决定组建一支特种作战教导队,由你担任队长。”
这个任命让谢文渊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可以学以致用,忐忑的是责任重大。
特种作战教导队的学员都是从各部队选拔的精英。训练基地设在延安郊外的一个山谷里,条件十分艰苦。
第一堂训练课,谢文渊就给了学员们一个下马威。
“今天的目标是三十里山地越野。”他指着远处的山峰,“最后十名,淘汰。”
学员们面面相觑。三十里山地越野,还要全副武装,这强度太大了。
但军令如山。三个小时后,当最后一名学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到达终点时,谢文渊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
“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训练吗?”他问累瘫在地的学员们。
没人回答。
“因为在敌后作战,往往要连续行军几天几夜。没有强健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
接下来的训练更加严苛:攀岩、爆破、侦察、化装...谢文渊把在利剑分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
林婉茹偶尔会来训练基地巡诊。每次看到她,学员们都特别兴奋——不只是因为可以检查身体,更因为林医生总会带来些难得的药品和营养品。
“你这个队长当得挺威风嘛。”一次巡诊结束后,林婉茹打趣道。
谢文渊苦笑:“威风什么,压力大得很。这些学员都是各部队的宝贝,练坏了没法交代。”
“但你必须练他们。”林婉茹正色道,“战场上,严是爱,松是害。”
这句话说到了谢文渊心坎上。
八月的一天,训练基地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领导要来视察。
谢文渊紧张地准备着汇报材料。让他意外的是,领导们最关心的不是训练成绩,而是学员们的思想状况。
“特种作战队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一位领导强调,“否则本事越大,危害越大。”
这句话让谢文渊深思。他想起在太岳山的经历,想起那些因立场不坚定而背叛的教训。
视察结束后,王副部长特意留下。
“文渊,组织上考虑让你重新组建利剑分队。”
这个消息让谢文渊心跳加速。利剑分队,这个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名字。
“在哪里组建?”
“太行山。”王副部长摊开地图,“你们的老根据地。”
谢文渊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个熟悉的名字上。太行山,那个浸透战友鲜血的地方。
“什么时候出发?”
“等这批学员毕业。”
回到窑洞,谢文渊久久不能入睡。他拿出珍藏的利剑分队花名册,一页页翻看着。那些牺牲的战友,仿佛就在眼前。
“要回去了?”林婉茹不知何时来到窑洞外。
“嗯。”谢文渊把花名册递给她看。
林婉茹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他们不会白牺牲的。”
“我知道。”谢文渊望向窗外的星空,“所以我们要回去,把他们的理想继续下去。”
第二天,谢文渊在训练中格外严格。学员们私下议论:“谢队长今天怎么了?”
只有谢文渊自己知道,他是在为重返战场做准备。这些学员中的优秀者,将加入新生的利剑分队。
结业考核那天,谢文渊设计了一个综合演习:学员们要穿越五十里山地,途中完成侦察、爆破、狙击等多项任务。
演习从凌晨开始。谢文渊站在终点,通过通讯员传来的报告掌握着每个小组的进展。
黄昏时分,第一组到达终点。让谢文渊欣慰的是,这组学员不仅完成了所有任务,还超额完成了——他们顺手端掉了一个伪军的哨所。
“干得漂亮!”谢文渊难得地表扬道。
当最后一组在夜色中抵达终点时,所有学员都疲惫不堪,但眼中都闪着兴奋的光。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你们毕业了。”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只有坚定的目光。
“明天,你们将返回各自的部队。记住在这里学到的技能,更记住在这里树立的信念。”
月光下,学员们庄严宣誓:“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幸福,随时准备牺牲一切!”
望着这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谢文渊仿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送走学员后,谢文渊开始准备重返太行山。林婉茹帮他整理行装,把药品仔细地包好。
“这次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她轻声说。
谢文渊握住她的手:“等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相见。”
黎明时分,谢文渊带着组建新利剑分队的命令,踏上了归途。延河在朝阳下闪着金光,宝塔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回头望去,延安的灯火在晨曦中渐渐模糊,但那光芒已经永远照进他的心中。无论前路多么艰险,这盏明灯都将指引他前行。
骡车辘辘,驶向血色太行。新的战斗,即将开始。
百度 64书屋 有求必应! 荆州,荆州!最新章节 http://www.64sw.com/xiaoshuo/jingzhou0jingzhou0/read/97/86.html ,欢迎收藏!64书屋,有求必应!